您的当前位置:

刘瑛

刘瑛


刘瑛同志,是中国第一代女收割机手之一。五十年代曾以“云雀姑娘”的美名誉满北
大荒。
刘瑛,北京市人,生于一九三六年。她的童年是在北京城里度过的。少年读书时,她
就读过许多在机务战线上做出成绩的人物通讯,在她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地埋下了献身于
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理想种子。新中国成立这一年十二月,在北京火车站,刘瑛站在欢迎中
国第一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行列中,她挤呀,钻呀,站到了最前排,把到北京准备参加亚
洲妇女代表大会的梁军姐姐看了个够。她羡慕梁军姐姐,向往奔驰在荒原上的拖拉机、一
望无际的原野、山一样的粮堆……她盼望自己快长大,象梁军姐姐一样,当一名拖拉机手,
为祖国开荒打粮。
这似乎是天真烂漫的孩子气的想法,在第二年却付诸实践了。一九五○ 年三月,刚满
十四岁的刘瑛,硬是说服了在北京外事部门当翻译的母亲,告别了亲友,离开了繁华、美
丽的首都,背着干粮袋,“飞”向了北大荒,去找她羡慕已久的女拖拉机手——梁军姐姐。
等她到了哈尔滨马家沟,偏不巧,梁军姐姐到沈阳拍电影去了。急得她哭了起来,硬是要
开拖拉机。农场人事科长、红军时代的小战士罗林同志被刘瑛的一片真心诚意感动了,批
准了她学开拖拉机的要求,把她送到了通北农场。
新生活在严峻地考验着刘瑛。住的是小马架,喝的是河沟水。夏天未到,蚊子就拨拉
不开了,更可怕的是工人身上的虱子,油污的脸盆,睡觉时,她和工人远远隔开。爱说爱
笑的刘瑛,听不到她那爽朗的笑声了。消息传到老场长周光亚的耳朵里,他来看望刘瑛,
鼓励她学梁军,做草原上的雄鹰。梁军学习归来,给她写信,鼓励她要克服困难,还提出
要和她开展竞赛,争当劳模。刘瑛快活起来了,在队长、沈师傅的帮助下,很快地坚强起
来。在开荒誓师大会上,她说:“请大哥哥、大姐姐放心,我十四岁来北大荒,二十四、
三十四、四十四岁也不离开北大荒,我永远是北大荒的人!”
不久,人民日报社记者田连阡采写了刘瑛同志来北大荒成长的事迹,这篇文章被选进
初中课本。全国各地的女大学生读了这篇文章后,深受感动,纷纷给刘瑛写信,表示向她
学习,立志成长为优秀的女拖拉机手。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刘瑛,更加坚定了立志一辈子
工作在北大荒的决心,开荒建场中,刘瑛吃苦耐劳,事事领先,开荒结束后,被评为三等
模范。
一九五四年底,在通北农场艰苦工作整整五年的刘瑛同志,作为农机战线的骨干力量,
调到了友谊农场。在开荒的门子里,她为了不停车,一手拿着馒头啃,一手操纵方向杆进
行工作,班次工效由三垧、五垧提高到八垧。成为著名的建场开荒模范。
她跳下拖拉机,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女收割机手,登上了高高的收割机驾驶台,她曾三
天三夜没合眼,创造了轰动全国的班次收割小麦二十五垧四亩的新纪录。一九五五年被评
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出席了世界青年代表大会和世
界青年联欢节。一九五七年,她又光荣地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一九五八年她带领联合收割机组,在多雨的情况下,以班次收割小麦二十五垧七亩的成绩
刷新了全国纪录。她所在的车组被团中央授予“保尔。柯察金突击队”的光荣称号。她先
后六次见到毛泽东同志。在北京一次祝酒会上,周恩来总理问她:“小鬼,你从哪里来,
做什么工作?”刘瑛爽朗地回答:“从北大荒来,是收割机手!”“好哇,你为农业插上
了机械化的翅膀!”蔡畅同志亲切地称呼她为“北大荒的女儿”。
一九五八年一月号《长江文艺》发表了汤汝燕的长篇报告文学《云雀姑娘》。自此,
刘瑛被称为北大荒的“云雀姑娘”。
一九六一年,党组织为了培养刘瑛,把她送到大学去深造。毕业时,学院考虑她家在
北京,准备把她分配到北京工作,可她坚决向党组织表示:“农场送我上大学,我坚决回
农场工作!”她不仅回到了农场,而且还把母亲、弟弟接到了农场,安家落户,投身于农
场的建设事业。她回到生产队,当机务技术员、机务队长、生产队长,满腔热忱地为农场
建设贡献力量。十年动乱中,“云雀姑娘”被打成“黑乌鸦”、黑典型。刘瑛同志对党的
信任没有动摇,热爱北大荒的心没有变。还在地蒙受委屈时,有位热心的老领导劝她离开
农场,回北京工作。她说:“农场的土地是我生芽、成长的土壤,我不能离开农场啊!”
春风又绿北大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组织给刘瑛同志平了反,落实了政策,
被任命为农机工程师,并担任农场物资科副科长。
“云雀姑娘”没有变,只是更加成熟干练了。“云雀姑娘”又飞起来了。她刻苦学习
英语,已能阅读外国的农机资料,为农场的建设正在积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