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与民族第一节 人口 一、农场的人口来源:
(一)有四批解放军官兵,响应号召集体转业到农场。
(二)解放一团学员转变政治身份安家在农场。
(三)接受了山东、北京、天津、上海、温州、杭州、哈尔滨等地的支边、下乡青年来场。
(四)五十年代,农场在就近的市、县招收青年工人来场。
(五)农场附近村屯的居民,随土地划归农场后,在农场落户。
(六)投亲靠友及自愿来场的。
(七)大中专毕业生、知识分子及干部、专业人员调入农场。
(八)人口自然增长。
1972年,是人口最多的年份,有27893人,比1953年的5058人增加了五倍以上。1972年以
后,入口逐年有所减少。
1985年全场总户数5875户,人口23317人,职工11084人。
附:历年人口变化表
历 年 人 口 变 化 表
根据八十年代人口最多的一年,1983年情况分析,全场有5646户,总人口24459人,其中
男性11698人,女性12761人。1983年农场地理面积679.5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
人。耕地面积491032亩,人口平均耕地20.1亩。全场职工住宅面积198677平方米,平均每户住
宅面积35.2平方米,人平均住宅面积为8.1平方米。
二、人口年龄状况
1—14岁占20.54%;15—49岁占63.27%;50—80岁以上占16.19%。 11—28岁的人居多。
1983年出生349人,是1980年以来生育最多的一年;1984年出生162人,是1969年以来生育
最少的一年。1983年全场死亡平均年龄为65.32岁,长寿年龄96岁。
三、各省市来场人数
北京市309人、天津市39人、上海市63人、黑龙江2965人、吉林1244人、辽宁3372人、河
南989人、河北1053人、山东6827人、山西59人、湖南767人,湖北281人、广东119人、广西10
5人、浙江185人、福建64人、江苏591人、安徽1 15人、云南124人、四川1887 人、陕西103人、
甘肃1 31人、内蒙34人、新疆1人、江西117人、贵州132人、西藏4人,其它和未统计17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