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部队首年大生产成立四个作业站
第七节 部队首年大生产成立四个作业站
1951年春,在总俱乐部召开全团人员春耕修建誓师大会以后,拖拉机、马车(因没有田间
道路,汽车行驶困难)也和参加春耕生产人员一起到岭南、岭北、河西、烟筒山的四个大队作
业站。按部队的驻地:岭南为一大队、岭北为二大队、河西为三大队、烟筒山为四大队。大队
是营级编制,中队是连级编制。每个大队都是领导四个中队。以中队为单位,由各大队在作业
区内划分一块土地进行生产劳动。到作业区都是住在临时搭的窝棚里。
同年春又增加了c一80号拖拉机8台,共计15台拖拉机。为扩大耕地面积,拖拉机以开荒为
主,只抽出两三台拖拉机播种,大面积的大田播种主要是靠人力,人海战术,连排为单位的部
队生产方式。为了抢时间播种,展开了劳动大竞赛,手指裂了、破了包着干;累了蹲着干,跪
着干,爬着干。两千多人播种,工具.是个大问题,时间又紧迫,王世英号召:“发扬‘三性’,
反对手背向下”。“三性”即大家要有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在工作上有创造性,想办法制做
工具。反对手背向下伸手要,向上级要。有人用木板做个小锹,有人用木棒削个尖,向地里掘
坑,插个窟窿,。豆种就撒进去。岭北作业区,第二大队学员把裤子两腿盛满谷种,两个裤腿
各绑成个小圆筒,挎在脖子上,边走边晃荡,种子就流出去。还有岭南第一大队学员夏伯为铁
锹播大豆,撒种准、覆土好的操作方法。用这些原始工具和土办法播种,紧跟拖拉机翻的垡片
上,追得拖拉机昼夜不停地翻也供不上。
播种期全团共制作28种工具20,384件。
第一年农业生产,共收小麦263.5吨。大豆3,119.17吨,高梁64.35吨,玉米75.25吨,
土豆225吨,这是解放一团农业生产的开端。
秋收后脱谷完了,各大队、中队全体人员背着行李,大车拉着工具,又回到宝泉岭的团部,
集中一起总结,进入冬季学习。
第四大队当年唱的一首歌《歌唱烟筒山》,主要内容是:“宝泉岭的北边烟筒山,农场的
臂膀第四作业站,你雄伟屹立在都鲁河畔,周围有万亩良田,今年的春天我们来生产,经过春
播、夏锄、修建,你变得美丽壮观,金黄大豆入了仓,明年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再来看,烟筒
山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