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企业生产管理的开端

第九节 企业生产管理的开端


贯彻东北局农场会议
  1951年是以人力作业为主,劳动组织是以军队的大队、中队、区队、班的组织形式进行作
业。王世英在1951年夏锄生产时,曾经在全团军人、学员大会上号召,要以班排(区队)为单位,
实行“专区专责一包到底”的办法,落实生产责任制以提高作业质量。1952年以机械生产为主,
全场土地区划为四个作业站,即岭南、岭北、烟筒山、福禄屯和河西作业队。拖拉机实行集中
管理,根据不同生产季节,耕作时拖拉机队按四个作业站各派去一个机耕队,这种生产组织形
式,作业站和拖拉机队是两个组织系统,都归作业科领导。作业时拖拉机由作业科集中分配调
遣。土地虽然在作业站,但机械是外来户,干“卯字工”,作业站不便因地制宜地机动适时地
调配组织生产。这样组织生产形式,不但人员庞杂,机构重迭,指挥不灵,而且拖拉机空运转
多,油料浪费大,机械无效益的磨损。作业科做了一次启发性统计分析,全场机车调动,空转
所耗用的油料,如用这些油供给一台C一80号拖拉机行走,可以从宝泉岭到海南岛跑个来回。
更重要的是机耕队对其作业土地缺乏生产责任心,不能保证质量。在生产竞赛中为单纯夺红旗,
用四速、五速播种,造成覆土不严密,不得不再组织人力去覆土。
  1952年9月,东北局召开了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工作的决定。场党
委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明确了农场的方针任务:“积累经验、培养干部、多打粮食、示范农民”。
一边学习、一边检查,分析了两年来存在的“产量低、浪费大、成本高”三大缺点的基本原因。
场党委决心,从经营管理上,进行一系列地改革,以适应企业性生产管理的需要。
  首先把夏去冬回的作业站改为固定的作业区。各作业区配有区主任、农务员、统计员及农
工队。根据农场的财力、物力先后盖起作业区的仓库、宿舍,使作业区的职工常年定居下来。
1953年春,撤销拖拉机队,各机耕队,农具也按土地面积分到各作业区去。到1954年各作业区
又把拖拉机,农机具固定到生产队中去。从1954年开始实行作业区成本独立核算,并给各生产
队配备了大车及运输饲养人员和物资供应人员,使机车有足够完成作业任务的物资基础和所需
用的附属设备。
  在生产实践中反复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逐步摸索到了合乎农场机械生产规律的劳动组织
形式。部队转农场前对生产计划思想上不够明确,把计划看成是向上级要钱的手段。财务工作
是部队供给制,一切费用和开支,虽然也向上级提出预算,但实际是“上领下发”的报销制。
物资供应工作,购少了影响生产要追究责任,“多要比少要强”,要多了用不完也不会提高成
本。从1952年冬经反复学习林枫在国营农场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以后,冬季又办了农务,机务,
经营等人的业务学习班。1953年充实了会统人员,制定了生产、财务计划进行清产估价,对
土地进行合理区划,计算出精确土地面积,发动职工学习讨论经济建设常识,克服供给制思想,
把在企业内部的供给制思想斥为反动思想。在工副业,畜牧业管理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改变。
1953年的农业生产,虽然尚存在供给制的思想残余,命令主义的工作作风,对技术措施重视不
够和经营管理不够完善,但从此注重了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
  1953年的农业生产,小麦每垧产量832.5公斤,附近农民每垧产量350公斤,农场与农民
产量比较增加137.8%。大豆每垧产量1440 公斤,附近农民每垧产量1356公斤,农场与农民
比较增加6%。农场为农民示范起到一定的作用。1954年初,王兆铭出席农管局召开的生产队
长会议,介绍了第七生产队的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