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扭亏为盈 以场扩场
第十节 扭亏为盈 以场扩场
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都需要有个过程,农业机械生产也是边干边学。1954年以前,生产管
理上是花了大量“学费”的。经过多次生产周期,农场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摆脱了多年
占据人们心里上的固有的生产习性。五十年代初每当夏锄时都提出:“全力以赴投入大夏锄”,
“要象消灭敌人那样消灭杂草”。实践证明了科学生产管理田间灭草的方法,应是采取“先发
制草”的技术措施,才能既省工又大量除草。对待种地也就认为:“种地就得开荒”,在实践
中理解了开荒的时间、深浅都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从而采取技术措施。尽管如此地吸取
教训,以后仍有单凭热情干工作的现象,如:把机车开到泥潭里,用两台C一80机车拽不出来,
机车过河压断桥掉在水里,不请示把机车大拆大卸等等。
1954年,农场党委调整了总场、作业区、生产队的管理机构。实行生产计划管理,又以机
车为单位,建立了包车、包地和机车作业定额成本管理。在技术管理方面,严格农机、农业的
各项规章制度。基层领导干部按期、按作业季节检查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机车下地、机车人
员与农业人员互相配合,务必作到农机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实行机务作业任务单,对作业质量
不好限期返工。有的作业质量差不能返工(如播种)就层层追查责任。同时重视机务干部的选调
与使用,设立农机档案。又以机车为单位推行班组核算的办法。形成车车算、事事算、时时算
生产账的局面。统计人员经常在田间地头验收工作,通过数字分析,把死数字变成指导生产的
活内容。拖拉机手必须懂得农业技术要求,把农业技术要求规定在机务人员考工评级的条件中
去。机车再不为单纯完成某项任务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了。
由于农场行政管理机构的整编,农业、农机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以机车为单位发挥
了能动性。因而农业生产联合机械化作业程度相对有所提高。1954年春播,可以通过一次作业
完成播种、施肥、镇压三项作业程序。除大豆田间管理、锄草、间苗等手工作业外,其它季节
性生产,基本做到了机械化作业。
1954年虽然是干旱,仍然获得了丰产丰收。加之工副业等方面的经济收益,第一次上缴利
润43万余元。
1953年以前虽然无大的亏损,但总是经营无利,主要原因是产量低,成本高,浪费大,单
一经营。1954年可以说是农场由亏损到经营有利的一个分水岭。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召开了第二次国营农场会议。为贯彻会议提出的“积累资金、
扩建新场”的精神。石坚在农场的总俱乐部召开的职工大会上说:“宝泉岭农场要发展成为
农场拖拉斯,建立以宝泉岭农场为核心的农场群”。
刁奇在《农场1955年工作基本总结与当前任务报告》中指出:要在七年内,1962年可定型,
经营面积将有很大的发展,由北起黑龙江,南抵松花江,东到浦鸭河、名山镇,西至鹤岗市,
在这近四十万公顷的土地上,建立起拥有12个农场、30个分场、100个生产队的农场群。开
垦15万公顷可耕的良田,这标志北大荒起了根本的变化。
1956年5月1日,张殿甲、曲培长、陈孝等率百余人远征垦荒队,配备大、中、小型拖拉机
10余台及农机具、马车,到萝北县莲花屯开荒。石坚、刘光鉴到现场勘察,确定以许家馆子为
中心,开荒万垧。东以绥滨的自然沟为界,西至莲花泡,北至小山屯,南至浦鸭河,从原十九
庄开始点火为号,直插许家馆子。全体远征开荒队员,继承了宝泉岭农场建场时解放军艰苦奋
斗的作风,克服了交通运输等客观条件不利的困难,发挥了机械化作业的优势,认真贯彻第二
次国营农场会议精神,仅三个月时间,开荒六千余垧。
为了统一荒地规化,便于生产管理,经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批准,于1956年9月将佳
木斯集体农庄、萝北县莲花劳改农场与宝泉岭农场开荒队合并为宝泉岭农场莲花分场。第一任
分场长兼书记张殿甲。当年(1956年)开垦荒地近万垧。
1956年冬,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根据土地调查情况和农场发展远景规划,1957年1
月做出决定,在宝泉岭农场莲花分场的基础上,建立国营萝北农场,独立经营。原宝泉岭农场
萝北垦荒队除张殿甲、曲培长留在萝北外,其他同志调回农场。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响应号
召开发北大荒,在萝北农场基础上又不断向深广扩展,分别建立了名山、军川两个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