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大跃进”运动

第三节“大跃进”运动


1958年春,农场党委贯彻了党的八届二次会议精神和黑龙江省委提出的:发扬革命干劲,
苦干三年,七年内全省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争取五年内基本完成,以保
证达到或超过粮食亩产400斤的任务的精神。
  1959年建成了面粉厂五层大楼,1961年建成了工人文化宫,1963年建成了现管局办公大楼。
特别是工人文化宫的建成,在萝北县内也是屈指可数的大型建筑物。
  “大跃进”年代,农场全体职工、转业官兵日夜奋战在各条战线,披星戴月,尖刀班、卫
星班、武松班、穆桂英班,互相挑战。在紧张的夏锄时节,一早两点多钟就下地,饭在地头吃,
有的一点多钟拿着手电筒下田,影影绰绰认不清苗的时候就用手拔,天一亮就挥起锄头干起
来,这一年是建场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人力三铲、机械三耕。冬天在零下30℃刨圈粪淤泥积肥,
有的下放干部写诗:北斗七星高,奋臂抡大镐,砰的一声响,大块往下抛。手打出了血泡几天
长成了老茧。熏肥和烧荒会战的场面,也写成诗歌反映出来:平地筑起万重山,堆肥点燃冒青
烟,今日熏黑土地老,明年卫星飞上天。
  1958年到1960年三年开荒188,945亩。比历史上任何一年都高。1957年冬到1958年3月,
高树安领导八百多人伐木队到小兴安岭伐木,冬天下了一场大雪,雪厚70—100厘米,粮食运
不上去。在稀饭都吃不上的时候,运输线被打通了,伐木队坚持完成了16,000立方米的采伐
任务。
  1958年5月,部分转业军官到山里执行流送原木的任务。流送原木是项既危险又艰苦的工
作,水太大了,木头就容易“逛花园”四处飘动;水小了就会搁浅,后到的木头就插起垛来,
一插好几层,他们就冒险下水拆垛。5月雨后河水涨了,人跳进由山里流下来的河水里,时间
一长,嘴唇冰成紫色,浑身直打哆嗦。但大伙不畏寒冷艰险,在老职工吴士善的带动下,就连
有寒腿病的同志,也一跃而下,冒雨去拆插起来的木头垛。约有三千立方米的木头插到一块,
一直坚持到晚上八点多,才完成了这流送道拆垛的任务。在跃进年代里付出的艰辛,是使人难
以忘却的。有的分场在跃进年代,提出四不要报酬,即:大豆选种不要报酬,积肥不要报酬,
缝补麻袋不要报酬,抢场抢收不要报酬。
  农场从1958年开始跃进,1959年跃进高潮持续到1960年。浮夸风,瞎指挥,强迫命令和共
产风盛行一时。在农场召开的拟定1958 年生产指标的生产跃进会上,直属四队提出水稻垧产4
5,000斤,直属三队提出玉米垧指标27,000斤,七队提出玉米垧指标超三队,达到32,000斤,
直属三队提出小麦垧产12,000斤,有的提出垧产16,000斤,亩产双千斤。制定计划提出垧
产指标,不从实际出发,不尊重客观自然科学,凭主观臆断,号召插红旗,拔白旗,人有多大
胆,地有多大产,批判“产量有限论”。上有所指,下必甚焉,虚报指标一跃再跃,有的提出
过长江,有的提出赶英国,还有的要超过世界水平。
  畜牧方面为了农业放卫星,畜牧正常饲养管理经常被打乱,饲料不能及时供应,畜禽舍也
不够用。猪的死亡是建场以来最多的一年,死亡率达到76.5%,鸡死亡率达到67.5%。每斤
猪肉达2元多一斤,亏损很大。为使猪肉价格稳定,只得从农业中抵补。1960年浮夸搞养鸡自
动线,场科研技术人员直接设计施工一个一人可以管理万只鸡的自动线,预计十七天即可竣工。
一时轰动场内外,场外参观的人和记者络绎不绝。这项工程集中场部地区机关、工厂、基建、
运输的主要力量,昼夜跃进,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及原材料,形式上轰轰烈烈,劳民伤财,
结果没有收效,照常人工饲养。
  1959年农场要修一条自三分场西梧桐河上游起流经三分场、六分场、总场至二分场的八队
(原公义永)为止的,长100华里以上的河网化水利工程,连同支线和名分场渠道的节制闸在内,
土方工程将达65万立方。到1959年只完成施工计划的5%,1959年鱼米河水库工程被迫下马,
1961年三分场附近的拦河坝被洪水冲垮。
  农场在这三年中,生产计划重高速度,不重视按比例地发展。尽管职工、转复官兵拼搏奋
勉,但收效不大,无效益劳动多,有些是事倍功半。农场的优越性、机械化的效益未能发挥出
来,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有些问题的提法和解决的方法是违反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在群
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1958年9月29日,根据上级指示,宝泉岭农场成立了宝泉岭预备师的建制。农场职工既是
劳动者又是光荣的卫国战士。当日举行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师长高大钧、政委朱国明、副师
长姜庭庚、蔡忠臣、张克忠、副政委刘俊贤,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师直属单位、原第
一、二、三分场为第一、二、三团;原第四、五、六分场为第四、五、六营。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的总路线。宝泉岭农场于1958年10 月1日起划为鹤岗市人民公社宝泉岭经济区。1960年5
月30日,经鹤岗市委审批,第十七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原宝泉岭经济区改为鹤岗人民公社宝
泉岭分社。又根据省委提出的全面生产化、全民职工化方针,农场组织了“社会主义幸福大院”。
对幸福大院的要求达到“二八”“一九”,即食堂就餐人数占总人数80%,入托儿童达到80%;
妇女参加生产达90%。称“社会主义幸福大院”是生产、教育、生活三结合的人民公社的基层
细胞。
  宝泉岭农场划为鹤岗市人民公社宝泉岭经济区和宝泉岭分社以后,受多重领导。布置任务
时鹤岗市委、市人民公社、合江农垦局都根据上级指示,下达给农场任务,存在“一平二调”
(社会主义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生产队的某些财产无代价上调)的做法。如先后抽调300
余人,到鹤岗市参加挖煤大会战,使宝泉岭农场在接受上级工作时,不知以哪儿为主,有些强
令指示,又缺乏具体指导性意见(如鹤岗市人民公社试行草案),某种程度上千扰和影响了农场
正常生产管理。
  1961年,根据上级指示农场停止使用“人民公社”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