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以生产队为基础 改变农场的体制

第七节 以生产队为基础 改变农场的体制


1963年,合江农垦局与牡丹江农垦局合并为农垦部直属的东北农垦总局,宝泉岭农场是直
属的三级制管理农场。在东北农垦总局召开的农场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发展三江平原建立商
品粮基地,农场要建立起“以生产队为基础”的管理思想,深入地认识农场的生产队是直接组
织生产的单位、核算单位,是农场的基础,是农场一切工作的基础。
  1963年春,通过一系列的政工和行政业务会议,场党委决定,开始在各生产队内设机务副
队长,或机务技术员。建立机务管理制度,责令机务副队长认真做好生产队各生产季节的标准
作业和冬季检修。只有生产队的各种机械设备在农忙季节充分发挥效益,达到标准作业,高效
率,少事故,节省油料,降低消耗,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同时还加强了对生产队的计划管理、
定额管理、物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生产队的统计员走出办公室,给机车和人力作业计算工作量,
与队领导验收田间人、机、畜作业质量。为提高生产队的管理水平,建立了日报、旬报、月报
和年报制度,不但使生产队的管理水平提高了一步,而且使生产队的人力,机械畜力的使用和
物资的耗用做到合理,减少了浪费。农场过去绝大部分生产队是土场院,翻晒的质量不好,出
场率低。为提高商品粮的质量,1964年开始在农业生产队修建了水泥场院,生产队的水泥场院
均在4000平方米以上。与此同时,还重点搞了两个生产队的房屋建筑。1964—1965年加速了生
产队的架线输电工作,逐步解决了电灯照明和生产用电。
  1964年,在全国农垦工作会议和东总农场工作会议后,党委常委反复地学习了中共中央
“关于加强相互学习,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指示”,一致认为在农场实现领导班子革命
化,职工思想革命化,机关革命化,企业管理革命化,首先必须改革现有的体制。
  1958年,大批转复军人来场之后,农场处于边生产边发展阶段。在行政管理上,由作业区
逐步建立分场,实行三级制管理。即:总场独立核算,分场会计核算,生产队是统计核算。较
大的分场还设有政治处的组织,脱产的冗员多。由于领导机构层次多,力量分散,只忙于日常
事务,上呈下达,难以及时果断决策。分场部分领导干部水平较低,总场的一些指示到生产队
有时就变了样,总场领导和机关干部很大一部分精力往往花费在解决分场领导和分场机关人员
的问题上,分散了领导的精力。根据宝泉岭农场土地比较集中,交通通讯比较发达,为克服三
级管理的弊端,场党委决定把农场改为两级制管理。经“东总”党委批准后,农场立即做了撤
销分场的准备工作。1964年4月23日召开了场党委会议,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实
行两级管理制,可以加强生产队的领导和建设,特别是对后进的生产队的建设非常有利,符合
“东总”提出的“以生产队为基础”的精神。统一认识后,制订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撤销分场工作于1934年4月29日正式开始。党委组织了一个工作组,由场长高大钧率领在
二分场进行两天的试点,随后即在全场展开,5月9日全面结束了这项工作。
  这次体制改革撤掉了原有的六个分场,将原来的48个基层生产单位去掉12个,撤并为36个
基层生产单位。原来的11个党总支,撤掉8个,剩下的3个改为两个党总支(即机关总支,基建
工副业总支)。
  总场机关略有扩大,将原来计划劳动工资科改为劳动工资科,将计划统计合并到财务科,
将原供销科改为物资供应科,粮食科改为产品销售科,成立教育科、工联厂。在机关人员编制
上由原来的78人增加到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