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习“大寨经验”和割资本主义尾巴 大批城市知青来团编为兵团战士
第三节 学习“大寨经验”和割资本主义尾巴 大批城市知青来团编为兵团战士
十五团的领导曾组织集体到大寨参观学习,学习“大寨经验”其中一条是先治坡后治窝。
团决定把32连、8连做为大寨式连队,各连建立大寨式农田,大造草炭腐植酸肥料,履盖耕地
建成海绵田,于是掀起大会战。有的连队挖草炭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使用。没有草炭的
连队,集中组织“三力”(人、机、畜)往本连运。这项改土措施,声势很大,耗用人力多,成
本高,收效甚微而偃旗息鼓。
“学习大寨”赶涝洲,三年上《纲要》,五年跨黄河,以粮为纲。为在短时间内上《纲要》,
把高产作物——玉米创造出成绩来,扩大玉米播种面积,超过了历史三大作物的比例。又在种
大豆时夹种玉米,种玉米时夹种豆类,但对其田间后期管理,秋收以及第二年的作业规划等,
缺乏对农业年度技术措施的考虑。虽然也出现过某一地号和生产队亩产上《纲要》,如27连粮
豆亩产连续三年上《纲要》,但多数连队是未能达到上《纲要》(即亩产400斤)。还有的单位
在上报上《纲要》的产量统计数中,实际面积大于上报面积,甚至是由基层领导人估产而上报
的。至于扩大玉米耕种面积之后,玉米晚秋不成熟,当年不能翻地等等,更是减产的因素。
1969年3月14日,十五团发出《关于取销家属园田地的通知》,家属园田地一律收回。个
人养猪有条件的单位收上来公养,暂时没有条件,个人养大交给国家,今后家属一律不准个人
养猪。养鸡不准超过五只。同时狠批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十六条”对职工园田地的规定,割掉
资本主义尾巴。连队的家属吃菜由连队统一种菜供应。后来,十五团党委根据上级指示,从19
70年起放宽了对家属园田地和饲养畜禽的限制,1974年恢复了家属园田地。
1968年一1970年间,接收了北京青年1680人,上海青年857人,天津青年294人,浙江青年
255人,哈尔滨青年1666人,仅这几个城市的知青就达4752人,还有由其它城市来的青年。这
些青年组织纪律性强,朝气蓬勃,肯于学习,有较好的文化素质,接受新事物敏感,编入连队
班排以后,组成兵团连队战士委员会。委员会多以知青为骨干,开展文体活动,唱样板戏等,
活跃了连队生活。知识青年把首都和大城市的先进文化传播到农场,从而对提高边疆人民的
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知识青年在基层单位生活劳动锻炼一个时期后,有的成了生产上
的里手行家,有的发挥了个人特长,补充为基层管理干部和做些文牍等工作。北京女青年张锋
利被提拔担任十五团的副政委。据1973年统计,从知青中选调到团机关各部门担任干部职务工
作的就有36人。兵团时期学校越办越往下办,提出在生产队内办中学,有条件的办“九年一贯
制”的学校,知识青年担负起教学工作的重任。自从兵团接受大批知识青年编入十五团的各个
单位之后,虽然扩大了生产规模,但是每个农业工人平均耕地已由1965年的114.5亩,下降到
1976年的72.4亩。
1979年知识青年大批返城,造成干部和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给农场各项工作造成了严重的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