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改进工作扩大生产

第五节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改进工作扩大生产


十五团党委在实践中认识到,不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按经济规律管理企业,不转变领导
作风,将要继续给全团各项工作,特别是生产工作带来严重的损失。十五团党委及时汲取了教
训,改进领导作风,启用了原农场的老干部,安排副职工作。从1972年在基层单位配备农业技
术员,机务技术员,畜牧技术员。恢复了一些原农场的管理制度,重视了机械生产的重要作用,
改变了军队下命令“一刀切”的领导生产方法。但由于“左”的思想占统治地位,一再强调
“三两斗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抓革命促生产。”对各项制度的接受贯彻
不彻底,所以人的积极性尚未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十五团党委从实践中开始认识到1969年以来
的教训,认识到了有军政对立、政治与经济、技术与业务的对立。领导干部、技术干部,不敢
抓业务,造成业务管理混乱;不搞核算,耕作粗放。1969—1972年粮豆平均亩产183斤(1972年
粮豆平均亩产188 斤)。不与大丰收的1967—1968年比较,按常年亩产210斤相比,平均亩产低
27斤,仅1972年就少收粮豆3,740吨,少收入102万元。全场谷子8,000亩,平均亩产68斤,最
低只有12斤。有的新建连队,水利问题没有解决,耕地面积小,勉强开荒水涝减产,1972年全
团撂荒地面积达1500余垧。从1969—1971年,每个农业工人负担耕地面积51亩,比1968年减少
9.3亩。1972年每个农工生产粮豆与1968 年相比较减少2079斤。畜牧业三年亏损186,900余
元,全团非生产人员多,非生产性、社会性和管理费开支大。十五团党委决心吸取教训,从政
策上、管理上、业务上加以改进以扭转被动局面。1973年2月份任命原农场场一级干部83.3%,
任命科级干部90%,任命队级干部82%,任命原农场一般干部78%,中专毕业生已任命使用
81%。大专毕业生已任命使用92%。兵团和二师在十五团搞五定试点工作(定规模、定任务、
定人员、定设备、定资金),在试点工作的推动下,全团把生产、技术、劳动、物资、财务、
计划、定额,经济核算等八项管理制度建立起来了。1974年根据中央(74)21号文件,关于兵团
实行“工分制”的指示,全团经过试点,实行了工资改制,在财务管理方面给各连队下达财务
包干指标,要求严格管理,如超过指标,各连自行负担。实行工资改制和财务包干,有利于破
除依赖国家,破除伸手向上要的供给制思想。1975、1976年粮食生产有了好转,粮豆亩产达到
293斤。1976年1月农场农业学大寨会议公布27连粮食过“黄河”,25连粮豆双上《纲要》。有
十一个连队大豆上《纲要》,有五个连队粮食上《纲要》。1977年2月农业学大寨会议公布25连、
27连、6连、8连、22连、1连获管局授予大寨式连队。
  1969年2月10日,到1976年,新建了工业四连(煤矿)和7连、12连、22连、23连、28连、32
连、33连、34连、35连(1977年投入生产)及由王家店搬迁的19连,耕地面积比组建兵团前增长
15%,房舍建筑162,000平方米,修水泥晒场57,469平方米。架设配电线路50多公里,通讯
线路85公里,增加拖拉机46台,收割机21台,其它牧业、林业、工业、交通、商业、科研、文
教卫生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取得上述经营成果,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
  1976年12月3日,按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党委决定恢复宝泉岭农场的建制。原十五团的
现役军人,陆续撤离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