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发展概况 1950年人力开荒1905亩,主要分布在龙家窝棚(今29队)附近。7月播种蔬菜(越冬食用莱)。
8月6日在烟筒山下开始用拖拉机开荒,10月止开荒19,728亩。1951年春季开荒70,500亩。
4—5月份播种粮豆及其它作物92,636亩,秋收获粮豆3,550 吨。
第一年农业生产收获总结统计
1951年
注:还有167.6亩播种面积未记入在内。
1951年后历年播种粮豆和开荒面积不断扩大。
扩大开荒经历的几个阶段:
一、建场初期到1955年播种面积144,896亩。
二、1956年又掀起开荒高潮,但因多是在低湿的土地上,开荒后未能继续管理而撂荒,到
1958年为止,播种面积达186,030亩。
三、1959午后又掀起几年开荒高潮,部分面积随开随撂, 到1968年播种面积达310,098
亩。
四、1969年成立建设兵团,耕地面积不断扩大,1980年已稳定在47—50万亩,但因部分开
垦面积被管理局使用,到1985年属本场管理的耕地面积仍有41万亩以上。
附:历年播种、粮豆、开荒面积表
历年播种粮豆开荒面积表 单位:亩
从垦荒的实践中,找出了过去连片开荒造成损失的原因,部分低洼地未做到先治理后开垦,
导致旱年大量开荒,涝年又扔掉很多垦荒面积,以至重复开荒,缺乏长远规划,资金使用不
当。吸取经验后,连片开荒也要保护自然生态。有的地块土层极薄,适合发展林业,应退耕还
林。
1960—1963年,由于国际上受苏联领导人的大国沙文主义从各个方面对我国施行压力的影
响,加上三年不可抗拒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作物产量下降,经营亏损,四年粮豆平均
单产只有110 斤左右。
1964年农场由三级管理体制改为两级管理体制。生产队与生产科直接进行业务联系,队级
都设有技术员,使技术措施能正常实施发挥作用。同时自然条件也有利于作物生长,尤其是1965
—1968年风调雨顺,粮豆亩产从1964年的170斤上升到四年粮豆平均亩产273.5斤。这是建场以
来,土壤耕作制度中平翻阶段最好水平。1966年起,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各项生产规章
制度遭到破坏,历史资料和阶段总结损失很多,农业生产的技术管理,无从辩析考查。因此,
给这时期工作总结造成很多困难。
1969—1974年,由于管理体制的变化和其它原因,干部、工人调动频繁,使生产波动很大。
6年中4年盈利,2年亏损,粮豆平均亩产下降到174斤。到七十年代中期,技术管理和各项规
章制度逐步恢复正常。
1975—1980年,农业生产五大制度(轮作制、耕作制、 施肥制、植保制、良种繁育制)开
始落实并稍趋稳定。这六年气候以旱为主,农业生产比较早地推行以轮作、轮耕、施肥为主的
耕作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收获。
八十年代,改连年耕翻地为隔年翻,改季节耕作为常年耕作,改深层同层耕翻为多层间隔
深松,改掠夺式生产为积极培肥地力。建立以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培肥地力为核心,以
翻地、深松、耙茬、搅麦茬、原垄播种、用地养地、垄作和平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执行机械
化的配套耕作制度(轮作制、耕作制、施肥制、植保制),达到作物早熟,高产稳产,降低成本,
地越种越肥的目的。吸收各地经验,特别是本省和垦区的经验,认真总结农场的经验教训,结
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分析了作物、土壤和气候之间的矛盾。1957—1985年使用化学药剂灭草,
深施肥、分层施肥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都有了较大提高。1975—1980年总播种粮豆2,109,904
亩,总产量为27.8万吨,平均亩产131.9公斤。是生产形势较好的六年。
八十年代,连续四个重灾年。1981、1983、1984年为涝灾年,1982年为旱灾年。涝年河水
上涨,倒灌农田,1984年因涝灾影响,有11万亩耕地未播上种。1982年干旱,三大作物提早旱
死,农业生产下降,经营亏损。
1951—1985年,总产粮豆913,857吨,年平均亩产粮豆179.1 斤。
在农业生产中除完成主要产品及产值外,基本经验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和近期阶段。
1973年以前为早期阶段,土壤耕作制实行连翻,使用化学肥料的施量按商品量计算。
早期生产的主要经验:
一、基本掌握了本地区自然规律及两大土类肥力特点、土壤特性。因地因气候主栽三大作
物(小麦、大豆、玉米)。
二、在农业和农机配合中,完善并配套了翻、耙、播、镇、收获等标准作业。
三、与轮作相适应,掌握并完善了机械化综合灭草技术。
四、在生产实践中,初步探索出提高种子经济效益和种子更新的规律。
五、初步掌握了化肥使用技术及配合比例。
近期生产的主要经验:
一、1974—1985年,在技术管理上,经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相结合,推行新的配套生产技
术。
二、推行以轮作、轮耕、施肥相结合,实行耕作制度的改革。
三、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作物全面推行有效地化学灭草。
四、种子工作由“四自一辅”向“四化一供”过渡(四自一辅即;自繁、自育、自选、自
用,辅之以调济。四化一供即: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部
署区域化,有计划的实现统一供种)。
五、农业机械由拖拉机牵引,逐步选型改造,达到悬挂、牵引相结合,使农业、农机结合
的效果更好。
由于历年不断积累生产经验,三十四年粮豆平均单产在三个十年中发生了明显变化。
五十年代平均亩产粮豆137.14斤。
六十年代平均亩产粮豆171.9斤。比五十年代纯增加34.8斤,增长25.3%。
七十年代平均亩产粮豆220.8斤。比六十年代纯增加48.9斤,增长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