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学种田 一、关于标准作业
五十年代建立了农业技术管理五项制度。
(一)地号技术设计制度
生产队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由农业技术人员负责,结合地号实际情况,制定技
术措施,三十多年来基本上未中断。
(二)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实行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制度,是实现田间作业标准化的基本保证。五十年代作业曾实行计
件工资,根据作业质量签发工资投放标准。六十年代,作业水平较高,曾创造出在千米长扦上
播种偏差不超过一米的记录,每项工作结束后,技术人员全面检查验收。
(三)农业技术传授制度
技术传授随历年经验总结,内容逐渐丰富。建场初期多举办大型综合学习班,八十年代已
按专业根据任务需要随时召开现场会,其收效比讲大课好。
(四)农业技术事故报告制度
五十年代、七十年代曾发生烧苗、毁种及作业人员农药中毒事故,因此根据事故情节轻重
情况,上报农场由主管部门处理。
(五)农业技术调查总结报告制度
生产队技术人员完成下达的技术调查任务后,及时提出总结报告。“文化大革命”以前,
技术干部每年必须提交一份技术总结报告,并规定不经请示批准,无故不完成者要追究责任。
规定生产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完成阶段生产后写出技术报告。
一般的规定是:春播生产总结在5月底以前;夏锄生产总结在7月底以前;麦类作物栽培总
结在9月底以前;大豆作物生产总结在11月底以前。
场以上机关指定的专题调查及总结,如耕作、栽培、肥料使用、植保等按规定的时间上报。
上述各项制度贯彻实施后,金场耕作制达到了标准作业。“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
直到七十年代中期后,各项制度又被人们所重视,并逐步恢复完善。
二、栽培技术
小麦、玉米、大豆的栽培技术分述如下:
(一)春小麦的栽培技术
春小麦是农场的主要作物,到1985年止,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多年为45—50%。小
麦是喜低温、生育期短的作物。适合机械化栽培,管理省工成本低,是粮豆作物中经济效益较
高的作物,但易受卡脖旱灾的影响而减产。
1、整好地是种好小麦的基础
(1)麦茬地一般要平翻.耙透,建场以来一直沿用平翻种麦的办法。
(2)大豆茬地最适于种植小麦。以前都采用平翻的处理办法,1974年后发展为以深松耙茬
相结合,但遇涝年仍以翻后立垡越冬。
(3)玉米茬地,可采取翻耙结合种植小麦。1975年之前玉米茬地一般不种植小麦,种大豆。
2、播好种、施好肥是夺取小麦丰收的关键
(1)1951—1955年保苗密度一般每公顷在500万株左右,1956—1985年依土壤肥力和品种发
展为每公顷600—650万株,行距一直沿用15厘米或7.5厘米条播。
(2)用精选机选种,现已发展到工厂加工或小线加工种子,使用药剂拌种。
(3)正常气温条件下,农场小麦高产播期是4月1日至4月20 日。
(4)播种量是按照种子质量实行科学地计算,根据田间的不同条件增加5—10%的损失量。
(5)施肥是从建场初期的种、肥分箱,发展到精肥拌种同时混播,采用播前或播后深施
肥的方法,施肥数量每公顷100公斤。八十年代,实行纯量计算方法,一般每亩7—8公斤。
3、做好田间管理,确保丰收
(1)压青苗。
(2)双子叶杂草多的地,在小麦三叶期间用2.4—D丁酯灭草,每公顷用量为0.75—1公斤。
(3)土壤肥力高,水份充足,高大繁茂麦田有倒伏可能的喷矮壮素。
(4)根据灌水条件,遇到干旱施行灌水,一般在五月中、下旬进行。
(5)为夺取小麦高产,到八十年代飞机作业喷磷酸二氢钾及稀土微肥。
(6)重视粘虫的预测预报。
4、适时收获、留好留足种子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收割办法经多次改进,六十年代开始应用直接收割和分段收割。
小麦种子收获时间要求接近完熟,水分要小不能超过18%,入场管理要严。根据多年积累
的经验,每亩地选前留40斤种子。
(二)玉米的栽培技术
玉米是高产稳产的粮食作物和优质的饲料作物。
六十年代之前,每年虽然种植玉米2万到4万亩,但一直未能获得较好的收成。六十年代玉
米平均亩产130.3公斤。1974年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种植面积开始扩大。平均亩产由六十年
代的130.3 公斤提高到七十年代197.56斤,最高的1978年玉米平均亩产达到250.5公斤。从1980
年开始,玉米播种面积又减少了。
总结玉米高产年份的经验,秋起垄或秋垄搅的耕作方法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实践证明
在寒冷地区,玉米播在垄上长在垄上,根须发育好,杆壮可防倒伏。农场地处寒冷地区,无霜
期短,因此玉米品种选用,必须以场内积温要求能在霜前10一15天正常成熟的品种。
五十年代种植农家种一一佳木斯“白头霜”,平均单产150公斤,超过200公斤时很少。六
十年代初,种植苏联杂交种维尔42,大面积不成熟。七十年代开始推广杂交种东农232,单交
种HD103X宝白及HD103X383等。随后农场培育自交系,配制单交种。八十年代后,垦区开始从
国外引进早熟品种浮尔拉、木廷等,产量不断提高。
玉米种植大力推广精量点播,每公顷保苗6—6.5万株,早熟品种公顷保苗7万株。
1969年冬季开始,农场为了推广玉米杂交种,曾先后五次去广东省海南岛、汕头地区繁育
玉米种子。
在广东增加了优良小麦种和大豆种的繁育工作。
总之,生产实践证明,发展玉米生产必须保证杂交种,保证足够的保苗密度。采用精量点
播的方法,用杜阿合剂进行土壤处理或苗期处理,对防除田间杂草是行之有效的。田间管理要
早深松、早定苗、早追肥、适时中耕,缺一不可。
1972年开始在收获方法上,针对农业机械的特点,采取人力收割、机械拾禾、分段脱谷的
收获方法,为垦区玉米收获摸索出一条省工省力的办法,并推广使用。
(三)大豆的栽培技术
大豆种植面积占粮豆三分之一,总产量占粮豆的四分之一强。
大豆产量高低,左右着农场的经济形势。
从建场到八十年代中期,大豆产量一直不高,其原因是:
1、草荒严重。
2、重迎茬严重。由于自然灾害(涝灾或旱灾)不能坚持合理轮作,造成营养单一,病虫害
加重,杂草猖獗。
3、保苗密度不均匀。
4、收获机械多次调整改装,但仍不能满足最低损失要求,加之中耕整地不标准,使损失
量加大。
(四)栽培技术的沿革
1950年在初荒地上实行人工穴播大豆。1952年采用机械牵引条播机播种。1953年在生产实
践中逐步认识到轮作倒茬的重要,开始实行作物轮作倒茬制度。1960年以来,由于受涝灾的影
响,当年豆茬地无法翻,致使小麦无法适时播种在豆茬地上,因此,每年都保障有大比例的秋
翻地。七十年代中期,在推行深耕法的过程中,整地方法已把一律翻地,改为多种办法秋整地,
其中有平翻深松、深松耙茬、原垄播种、麦茬搅垄等整地方法,使大豆栽培技术有了新的突
破。生产实践证明伏耕优于秋耕,秋耕优于春耕。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由于耕作质量的提
高,能作到不重耕、不漏耕、不打乱土层,不浪费机械动力。这时期大豆平均单产72.245斤。
但到八十年代初期涝灾频繁,大豆平均单产只有70公斤。
六十年代,大豆田间管理水平较低,遇到秋涝或夏涝,每年都有20%的草荒地。1978年后
大面积应用化学药剂灭草,连年出现大豆地无草荒。
收获大豆一直是个大问题,建场以来实行人力、人机结合、康拜因直割同时应用。收获中
防破碎、防泥花脸虽然连年改进,但未得到根本解决。从收获减少损失记载分析,建场初期收
获损失较大,六、七十年代收获损失较少,八十年代人工收割,摆人字铺,机械拾禾损失少。
大豆施化肥,五十年代每公顷施标准肥100公斤左右。六十年代初期每公顷施标准肥以磷
肥为主,在50公斤以上。七十年代每公顷施标准肥72.545斤左右。八十年代以纯量计算,每亩
施纯量6—7.5 公斤,大豆的氮磷比改为1:2至1:3,并开始提倡秋施肥,分期施、分层施,
到1985年止未普遍推广。
八十年代以来,大豆籽粒病斑加重,影响了质量。
三、种子加工与更新
1950—1958年,对种子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留不好种子就到外地采购,结果买来的玉
米种子不出苗,小麦地长出了莜麦,锈病连片,大面积毁种,给农场造成较大损失,教训很大,
从此引起重视。
1959年后,种子由以前的调入转为自己培育良种。1959—1965 年向合江地区市县和东北
农垦总局12个农场输送小麦种松花江七号、大豆满仓金和玉米白头霜种子,合计4248吨(其中
小麦种3480 吨,大豆种716吨,玉米种52吨)。
1959年以前,麦种发芽率在75—80%,1959年以后麦种发芽率达到88—93%。由于留种技
术的提高,从六十年代开始,每年节约种子100至150吨。
在作物品种搭配方面,由于不断总结经验,到六十年代初期,小麦、大豆的中、早、晚熟
品种搭配比例,已基本趋向合理。
种子管理上的四固定十优先原则(即:固定土地、机具、人员、任务。十优先:整地、施
肥、播种、管理、防治病虫、排涝或灌溉、收获、脱谷、晾晒、入库)。
七十年代末期,我国种子工作方针已从“四自一辅”向“四化一供”过渡。良种繁育程序
即:原种场一一种子专业队一一种子加工厂统一供种,实现种子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
使良种满足农业现代化的栽培技术要求。
1982年8月农场建成一座种子加工厂,工艺流程比较先进。对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
水稻种子通过烘干、除杂、预清、圆筒筛、卧眼筛、比重筛、机械拌药、自动检斤、自动缝包
等系列加工处理,均按种子粒型大小、轻重、长宽、厚度进行分级精选,特别是对灾害年易产
生的赤霉病粒、穗发芽粒及稗草籽、燕麦草等危险性杂草种子的清除效果更显著,达到种子质
量标准化,实现精量播种,以提高种子用价,降低成本,提高保苗率。
附:选种前后种子质量情况比较表
选种前后种子质量情况比较表
种子加工厂到1984年止,已初步形成生产能力,用种子的单位由原来的12个生产队增加到
20多个,占全场农业生产队的60%。
附:不同历史阶段品种比例及产量表
不同历史阶段品种比例及产量表
四、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内容广泛。农场的田间管理主要指农田作物生育阶段的管理,包括整地、轮作和
地号的安排。
小麦在建场初期都是15厘米窄行密植,不进行田间管理,种完就等收获。从1958年以后加
强了粘虫预报工作,同时开始大面积防虫撒药工作。1964年随着国家灭草药剂的发展,农场开
始对大面积小麦田的双叶使草用机械和飞机喷撒2·4 D丁酯。
1975年对农场南部地区的砂土地,试行小麦喷灌,1976年喷灌面积已达12,721亩,初步
找出了克服农场南部砂土地春旱的办法。但由于电源设备有限,到1985年为止,还不能在较大
面积上使用喷灌,只在农场的6、7、8、9、24等生产队的部分土地面积上进行。
大豆地的田间管理,1978年前主要使用人力和机械进行灭草松土管理,发展中一直沿用综
合灭草手段,播种前封闭灭草。1956年实行出苗前灭草,苗期耙苗灭草,但到1963年后发现出
苗前灭草伤苗较重,时机不易掌握,多数队不再使用。
中耕管理带灭草有一个发展过程,1958年前因大豆行距全部是45厘米,除草都是平播时带
翼形齿、鸭掌齿等配套安装,以后发展为中耕机后每行带一个小耙,效果很好,并在垦区推广
应用。
整个六十年代的中耕管理是以中耕培土为主,大豆行距以60厘米为多。从1974年开始推行
深松耕法,农场作为省试验网点之一,使大豆播种行距向70厘米过渡。
为减少机车进地次数,规定第一遍进行深松,第二遍进行高培土中耕,不主张多次深松。
在推行深松耕法过程中农场一直在垦区领先进行试验推广,1979年曾与全省十一个单位共同得
到省政府一等奖。
七十年代中期,用人力除草,只是在一些重点草多的地号及地头地边进行,大面积的除草
工作已采用化学灭草。与此同时,田间管理技术由过去的人、机、畜结合,发展为人、机、畜、
化(化学灭草)相结合。
1978年开始从国外引入大豆地化学灭草剂氟乐灵(消灭禾本科杂草)、拉索(消灭禾本科部
分阔叶草),使大豆田间灭草工作有了新开端。由于初步使用这些出苗前后土壤处理灭草药,
人们认识习惯尚未改变,加上天气较旱,因而杀草效果较差。八十年代大豆地已开始100%的
使用化学灭草剂。随着新药剂的不断出现,“拿捕净”、“枯草多”、“本达松”、“灭草猛”
等已达到配套应用于小麦、大豆、玉米、甜菜四大作物。随着除草剂的普遍应用,对农作物已
全面使用飞机喷药灭草、灭虫和喷撒微肥激素。到1985年止大面积喷撒的微肥激素品种有稀土
微肥、磷酸二氢钾等。
自1974年开始推行深耕法以来,由于行间中耕管理,具有增温放寒促进幼苗生育的作用,
通过深松可以不翻地,到1985年已沿用十年。
1976年开始扩大甜菜种植面积,到1985年种植面积未超过两万亩。田间管理主要是保苗灭
草,中耕管理用龙江6号型起垄机进行。
中耕作物的机械,五十年代开始使用苏式牵引三联万能中耕机,七十年代中期已被悬挂式
中耕机所代替。田间管理中的动力喷雾器也是配合化学灭草的主要机械。
五、耕作与耕作改制
建场初期只认识到秋翻地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秋整地更为重要。因建场时土壤中有机质
含量较为丰富,保水能力较强,从表面上看,矛盾显得不太突出。当开始对冲积草甸土整地时,
一部分人认为白浆土地易涝不缺水分,宜秋翻不宜秋整地,直到1963年才初步认识到土壤中
有机质减少了,保水力差了,农场的耕地都急需扩大秋整面积,只有秋整地才能保住秋墒,防
止春旱。如秋雨大不利于秋翻和秋整地,亦千方百计把下年轮作麦地整好。
整地是保墒的关键,要整好地首先要掌握好适宜的土壤水分,并抓紧有利时机抢墒耙耢地。
总结1970年之前的经验,认为扩大秋、伏翻地不仅是抗旱保墒问题,也是为下年播种争取主
动的问题。从白浆土地区连年迟播所造成的工作被动,认识到秋整地的重要性。随着连翻制度
的延续,虽然认识到土壤耕作的基础作用,对其它项农业配套措施作了多次改革,但农作物的
产量水平始终未得到增长。连翻地的农艺要求限制了其它项技术的发展,也限制了农机是的改
装。
根据测定,土壤有机质及其它项目指标的含量都比开荒初明显下降,因此,农作物产量也
严重下降。1974年结合本地条件开始了垄作和少耕的试验研究,由于这是成套地改革,机具改
造配合比较及时,到1976年止已能从大面积上得到明显收效。
土壤耕作制度,实际是许多具体耕作项目组成的耕作体系,它除去必须满足农业技术要求
之外,在一个轮作周期中,尽量减少作业量,减少机车进地次数。在小面积上统计标准,常以
标准亩单机或单项作业的实际耗用来比较,但通常不能反映大面积实际或多年的结果,现根据
大面积多年标准亩耗用合计分析不同周期的实际效果。见表:
改制前后实际每个自然亩耗用标准亩对比
历年财务决算在计算拖拉机作业成本时,是以标准亩总耗用为根据的。自推行少耕深松以
来,已超过平翻阶段丰收年的最好水平。从周期(1972—1974年比较)降低5%开始逐渐降到21.
3—29%,直到近期大灾后的四年降到34.7%。新的耕作制,明显地减少作业次数,是实现降
低成本的主要依据。从1 978年大面积推广深松少耕法,平均每亩降低实际机耕费0.56元,比
前六年减少0.64元。这样从决算资料中可准确分析出,1978—1983年已累计降低实际成本费15
2万元至173万元。(附表)
改制前后机械费用变化比较
实际决算时,由于多种因素干扰,降低成本总数小于单项对比。即以此为根据时,每年实
际降低成本约30万元。如以单项对比为依据,四项少耕深松作业,松耙麦茬降低直接成本29.5
%,搅麦茬降低38.6%,深松耙茬降低41.1%,原垄耙茬降低59.9%。这四项直接作业,每月
就可以看出降低效果,所以每当进行阶段成本分析时,机械作业费都是明显减少。
农业生产对商品能源的依赖,包括直接耗能的农业机械和间接耗能的化肥、农药、种子、
灌溉等。间接耗能,按八十年代中期前生产水平,从土壤耕作角度分析,尚无法起到较大影响。
但加强燃油管理,以及在不影响农艺要求的前提下,事实证明简化机械田间作业遍数是完全
可以办到的。
推行新的土壤耕作制,其轮耕系统比原有制度有明显节能效果。经两个周期比较,每翻一
亩地到播种前耗油为1.85公斤,而四个少耕深松作业依不同应用面积,平均耗油降低0.8公斤,
即平均降低43.2%。
1978—1983年由于灾情较重,农业生产受到一些挫折。有人提出少耕深松节能是否继续有
效的问题,但生产的实践说明了这个问题。1978—1983年每个自然亩耗油比历史最好水平的
1966—1968年的5.59斤减少0.82公斤(指拖拉机全口径消耗),共节约燃油2,212吨。1980—1983
年自然灾害严重,每亩用燃油仍纯降低0.99公斤。(附表)
改制前后每个自然亩耗主燃油对比
六、肥料的使用
农场地理位置处于梧桐河、都鲁河流域的部分,平地都属于冲积区,土层薄、含沙量较大。
坡地大都属于白浆土地,两大土类都不够肥沃,建场初期就已看出作物产量的高低与施肥和
不施肥有明显差异。
农场五十年代使用苏联进口播种机,该机没有施肥装置,要施肥就得和种子混播。由于受
化肥品种所限(磷肥以粉状过石为主,氮肥以硫铵为主),混播时影响播量,施肥不均匀。1953
年改装成功带施肥箱的播种机,实践效果好,随后播种机全部改装,1960年以后在垦区内外得
到了推广。1964年基本解决了施肥均匀问题。
为了施好粉状磷肥,初期使用大木桶制粒肥,后改为畜力拉耙子。发展中又改为动力带动
单筒、多简、单圆盘和多圆盘旋转,提高功效几倍,七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外制肥工业的发
展(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有来自省内外的调查组探讨粒肥的使用和制作),已开始应用复合肥、粒
状二铵、三料过石、小颗粒尿素等。八十年代已开始大面积应用小麦种与精肥的混播。
在三十四年的发展过程中,五十年代施肥方法比较简单,水平也低,以商品量计算每亩约
施肥5—7.5公斤。配合比例多以商品量计算,即每公顷用多少斤为标准。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中期,以标准量计量水平已提高到每亩10—15公斤。七十年代中期后一般以亩施纯量7.5公斤,
氮磷的比例配合,小麦为1:1.5—2;大豆为1:2—3;玉米在亩施纯量10公斤条件下(含追肥),
其氮磷比为1.5:1。施肥比例前二十年是合理的,还需按测土施肥法改进。
八十年代,钼肥、磷酸二氢钾、三碘苯甲酸、矮壮素、微肥激素等已开始大面积使用,并
正在使用飞机扩大喷撒面积。
绿肥在全场大面积应用已有二十多年,但绿肥种植最多的年份未超过5%。到1984年为止
其栽培品种有草木栖、油菜、秣食豆等。
1978年玉米全部实行人力割晒,放成人字铺,机械拾禾脱谷,秸秆粉碎还田养地。
七、农业灾害
建场以来,农业灾害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一)低温多雨、热量不足
1960年、1964年、1969年、1972年的5—9月份,由于低温影响而造成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
平均温度较历史偏低6℃左右。特别是在作物生长发育的6—9月偏低更明显,分别低1.1—1.8℃。
长时间的低温,造成作物生育期热量不足,大面积粮豆减产。(附表)
低温多雨年积温降水及产量表
(二)高温少雨
作物生育期严重少雨,形成干旱,但干旱与涝灾相比要轻于涝灾,至1982年止,农场共发
生六个旱灾年。 (附表)
明显旱年生长季降水及单豆亩产
干旱使土壤底墒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对产量有所影响。1975—1978年,雨量总数
偏低,分布不均使作物过早旱死,严重影响产量。但从1982年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来看,旱
灾威胁轻于涝灾。
(三)严重雨涝
1960年是低温雨涝交织在一起,1961、1981年两年的严重雨涝是当年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
因。1961年河水泛滥,造成农作物严重受灾面积6万余亩。当年有40%耕地由于排水不良、土
壤粘重、再加上风、虫、病、草等灾害,有十万亩农作物亩产粮豆仅97斤。
1980年封冻前降水量100毫米,平地雪水深25—30厘米以上,致使下年春播推迟一个月左
右;沿河地区及低洼水线,有5.5万亩未播上种。播期推迟致使作物熟期拖后15天,开镰正碰
上雨季。到8月18日止只有四个晴天,给收获造成严重困难。因雨水量大,松花江水位顶托,
梧桐河、都鲁河水位出槽,三千亩割倒小麦被冲走,大片玉米、大豆泡在地里。当年小麦长势
较好,总产实测可达3.1万吨,因涝灾全场仅收回15,839吨。
1961年、1981年损失最重,直接影响全场各业经营。
(四)雹灾
历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雹灾。较重的一次是1977年7月,受灾面积达70,000亩。场部及南部
生产队受灾严重,玉米叶片全部被打碎,大豆残存生长点。严重的生产队有百余公顷小麦毁种。
未毁种作物又重新萌发生长,亩产在50—60公斤左右。
(五)风、病、虫、草等其它灾害
风灾在涝年的五月份连年都有发生。土壤湿度大受害较轻,土壤干受灾重。严重风灾一次
能吹走地面土0.3厘米,平均每公顷吹走沃土30吨。应引起今后生产者的足够重视,加强人工
林覆盖率来提高防风效果。
病虫灾害:建场初期小麦锈病较重,更换品种后得到控制。玉米的大小斑病,大豆根腐病
和叶部病害,到1984年末得到彻底根治。麦类的粘虫,每年都有发生,严重时每平方米幼虫达
2—3百头。八十年代以后,农场把飞机大面积防病、防虫列为农业生产常规措施。
草害:建场初期到六十年代,曾采取过多种灭草措施。主要以实行人力、机械灭草为主,
但仍有较大面积的农田控制不了杂草而减产。七十年代后实行药剂灭草和逐年开始使用大量药
剂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