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机队伍
第二节 农机队伍
为了办好机械化农场,早在1949年东北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就委托东北农学院机械化专修科
为部队培训了一批农业机械技术人员。其中东政解放一团以顾有成为领队的13名同志,成为宝
泉岭农场第一代拖拉机手。
1950年8月,解放一团有了6台52马力的纳齐拖拉机,一台小型拖拉机和两台万能式拖拉机,
成立了拖拉机队,顾有成代理队长。根据农场机械化生产发展的需要,首先抽调出团部、大
队部一批警卫人员、通讯员和勤杂人员,为第一批助手。当时初建的拖拉机队,有一名技术干
部,13名驾驶员,36名工作人员,当年开秋荒1,315.2 垧。
1951年1月,解放一团抽调一批建场中记功受奖的学员,计30多人,由张德孔带队,到公
营机械农场王岗干训班学习驾驶拖拉机,学期三个月。这批同志、学员回团后,成为农场第二
批拖拉机手。不久解放团又来了8台斯大林80号拖拉机。
1951年3月,张德孔任拖拉机队队长,蔡忠臣任指导员。团党委决定从第一、二、三大队
抽出130名优秀学员,编入拖拉机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春耕准备,4月5日,拖拉机队分四路进
入各大队,共开春荒70,500亩,播种(包括小麦、高梁、大豆、糜子、土豆等) 92,636亩。
1951年春,解放一团再次输送15人到王岗干训班学习康拜因驾驶,成为农场第一批康拜因
手。
到1951年8月,拖拉机队有大小不同的拖拉机16台。全队除受训人员外又抽调一批优秀学
员,有近200名的拖拉机手。
同年秋,由公营农场管理局,从较早建场的九三、永安,抽调一批有经验的驾驶员充实解
放一团的机务力量。
1952年春,东政解放一团自行举办康拜因学习班,培训30多人。
1952年7月,由松江省公营农场农业机械学校分配来20名学生,补充到机务队伍。其中姜
向春、金松万等以后都成为农场、管局业务领导骨干。同年由东北农学院机械专修科等院校分
配大学生来场,该年底全场机务人员已达400多人。
1953年撤销拖拉机队,拖拉机及农机具按土地面积分到了作业区(1954年各作业区把这些
机械又固定到生产队),改变了建场时农业和农机分家的生产形式,在生产队统一由生产队长
管理调配农业和机务生产。作业区设机务技术员,总场设作业科,下有机务组,负责全场机务
管理工作。这年由香兰、笔架山等农场,调来部分生产队长,充实和加强了生产队的领导力量。
1953年春播完成后,公营农场管理局在九三农场举办康拜因手训练班,由苏联专家达维克
夫讲课。宝泉岭农场抽调15名拖拉机手参加了这一为期三个月的学习。通过学习,驾驶员们的
康拜因操作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1954年,训练班又为宝泉岭农场培训康拜因修理工10人。 同年,为提高区主任、生产队
长的两级干部管理水平,公营农场管理局举办了两期干部训练班,每期三个月。培训学习使农
场的两级管理干部大部分系统地掌握了农业和机务技术。
1954—1955年,农场处于稳定、巩固发展的状态。耕地面积、机械数量无大的变化,但机
务技术人员外调较多。1954年支援友谊农场建设,1955年支援萝北建设,除机械工人外,还有
机务干部。因此为适应农机工作的需要,1954—1956年,连续在合江地区的几个所属单位,如
桦川、鹤岗、汤原、依兰、富锦、绥滨等地,招收了大批社会青年(多数是高小毕业生)到场后,
多数补充到机务队伍。
1956年,农场试行技师责任制,成立机务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顾育成兼总工程师,分场
设机务技师。
1958年,大批转复军人来场,部分军士成为机务人员,机务队伍迅速扩大。而后多数成为
农场基层骨干或以后的生产队干部。
1959年来场的山东支边青年,其中一部分也被充实到机务队伍。这期间,生产队有技术员
或管机务的副队长,机车组实行政治组长制。
1960年,我国自行生产东方红—54链轨拖拉机,农场机械设备有了很大的增加,机务队伍
育较大的发展,由原有的400多人,猛增到700多人。
1964年农场由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改为总场、生产队二级管理。生产队实行机务
副队长或技术员的机务管理体制,由农场机务科负责业务领导。
1964年、1965年由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河北农学院、安徽农学院、东北农学院、八一农
垦大学、东北农垦总局宝泉岭农业机械化学校等院校毕业的学生,陆续分配到农场,充实了农
场、生产队技术力量,使农场机务技术与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各级机务管理体制受到严重冲击,许多技术人员挂牌
被斗,下放连队劳动。
1969年组建兵团,实行按军队领导生产编制组建连队,各连队原有的机务技术人员多数被
编在大田排劳动,后补上的机务人员、康拜因手多启用城市青年。由于急速补充人员和当时生
产的需要,有些机车是无证驾驶。团部的机构取消了农场延续多年的机务科,生产股只设一个
机务参谋,各项机务管理规章遭到废弛。
1972年,兵团领导根据几年来的农业生产实践,察觉到农、机技术人员对生产的作用是不
可忽视的。所以全面使用被下放的机务技术人员,并加强了团司令部的机务参谋人员,从此农
机工作再度引起重视。
1976年12月兵团撤销,恢复国营农场体制。农场成立农机科,恢复了原来的机务人员担负
领导工作,调回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科室和生产队的机务管理力量。
1978—1979年,城市知青先后返城,同时支援建三江又抽调一批驾驶员,使农场机务队伍
出现了全面更新的状态。
八十年代的机务人员,绝大多数是农场职工子弟,基本是农场自己培训出来的。
农场从1955年到1966年,每年都举办康拜因手和拖拉机手培训班。同时,除采用以师带徒
的边工作边实际学习,广泛开展订立师徒合同、连锁学习合同的包教包学形式外,在不同时期
又由分场或后来的生产队培训助手和学员。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一直延续到1983年。由于采用
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使得每个机务人员都不少于两次甚至更多次的培训机会,为农场农机管
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过程中,农场的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使用畜力、半机
械化到全部机械化,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1985年,农场拥有以国产东方红--75拖拉机为主要
型号的拖拉机368个混合台,以国产东风—90联合收割机为主要型号的收割机140台。农机科技
人员40人。其中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34人,使农场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有了雄厚的
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