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修造与技术革新 1950年春,为赶制建场需要的铁活,在今宝泉岭尚志公园的西山坡上,就地取材支起两
个10多平方米的小马架子,这就是修配厂的前身小烘炉。这里既是工作地点,又是食宿处。开始
有四五个人,设备也很少,有一个砧子、两把大锤和几把铁钳子。边工作边制作些工具。
1951年,盖起一栋砖瓦结构的机械车间,面积140平方米,开始有了车床。1952年把原来
的康拜因库划归修配厂。由此修配厂逐年增加了锻焊车间、铸造车间、机加车间。1964年随着
农场农机、基建、水利、交通运输等业务量的迅速增大,修配厂盖起了1,335平方米的修理车
间。1976年又扩建了木工模型车间的厂房187.5平方米;锣钉生产线厂房114平方米;扩建翻砂
车间厂房57平方米。1985年厂房总面积4,809.8平方米,厂区面积14,250平方米。
修配厂从过去做手工铁活,修理配件发展到能成批、成套流水线生产。拖拉机大修只需三
天时间即可达到高标准出厂。1985年有垦区内较为齐全配套的各种机床109台,职工人数273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老技术人员有的被调离,有的被下放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落实了各项政策,原来被下放的技术人员给重新安排了工作。修配厂抓紧健全各项规章制
度,除了能负责金场的机械和其它修配及制配件外,还能对外加工机械配件。在大型磨床、铣
床、镗床等设备的协作下,既能加工精密的轴类,又能加工各种正斜齿轮。
修配厂也曾有过用车床代替磨床的历史,30吨冲床下退料的改装,曾获管局三等科技成果
奖。自走式康拜因过桥的修理;手动葫芦改为电动葫芦的改装;15M支带输送机的设计;发动
机机体缸口的修复工艺;大窑车行走轮硬模的铸造,大小缸套锻造工艺的改进,这些都是农场
机修工作的科技成果。
五十年代前期,修配厂完成了全场绝大部分的机车、康拜因修理、配件任务。随着机务队
伍和技术力量的扩大与提高,分场(各队)和汽车队都相继成立起修理所(车间),这样不但减少
一般机车与农具的送修过程,而且也缩短了排除机车故障的时间,有利于机务工作。
附:修配厂基本建设汇总表
修配厂机械设备汇总表
修配厂历任干部技术员及职工人数统计表
修配厂基本建设汇总表
修配厂机械设备汇总表
修配厂历任干部技术员及职工人数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