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耕作机械的技术改革与更新 农场建场初期,农业机械设备包括所有拖拉机和农机具都是苏式或仿苏式产品。使用这
种生产工具,要延用苏联的栽培与耕作方法,即平翻平作的一贯式方法。这种方式的机械耕作程
序大体上是:有壁犁春、秋平翻地——编组耕整地——编组条播种——编组机械镇压——大田
地机械编组行间除草——联合收获机收获(如遇雨天就需人工除草,人工收割,脱谷机脱谷)。
概括该种方法,是一种大面积上广种薄收的耕作制,这与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耕作制有
着极大的差距。因而广大农机工作人员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并结合科学试验的成果,逐步对
各个耕作程序,进行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改革和设备更新,使农场的农机,在性能上能够适
应稳产高产的要求。下面是农场在机具改革上取得的成果和曾在垦区系统中加以推广的革新项
目,按年度顺序如下:
1952年,在圆盘耙后面,增设百叶式木板耙,组成复式编组作业,提高了碎土、整地效率
的30%,有效减少整地遍数,降低作业成本30%。
1953年,在原有24行播种机只能单项播种的基础上,改进安装了施肥装置,在播种的同时,
能够施上颗粒状肥料,此项改革被广泛推广。1963年由哈尔滨农机厂,在此基础上定型生产
了播种带施肥的复式播种机。
由于几年来麦收季节多雨,使麦田泥泞陷车,康拜因不能进地收割小麦。1956年,为解决
这一难题,在场内相继创造出加宽收割机大轮、外移内侧大轮、大轮下加滑撬等防陷方法,对
减轻下陷,扩大机械收割面积,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以后改进防陷设备提供了数据。
同年,为使机车更好地发挥机械效率,减少因磨损部件松动而发生故障,机务人员把铁道
上检查锣丝是否松动的划线保养法运用到拖拉机及农机具上。又对保养点繁多的康拜因采取了
按保养间距分区保养的方法。“划线保养法”和“分区保养法”在全场推广后,不但缩短及
平衡机车、康拜因的保养时间,而且机务人员也便于按标志检查,不重不漏,提高了工作效率。
1958年春整地时,由于头一年的湿翻地造成地表全部是干硬的大土块,既难耙碎又损坏机
械,严重影响春播进度,因而创造了用大木耢子代替圆盘耙耙地。采用这种方法,有很强的捶、
碾、碎土、整地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整地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减少了农机具的损坏。此项
作业一直延用到1985年,并推广到全垦区。
1958年,为解决牵引式收割机收获中清粮部分损失大的弊病,创造了第三清洁室装置与过
桥筛式返回器,减少清粮损失的80%。 1958年,为适应在低湿地里机械作业的需要,创造
了拖拉机穿木鞋的防陷方法,提高了机车的防陷能力。在此基础上,国家科学院洛阳拖拉机研
究所,在农场进行了加宽链轨板的试验。并已成为农机防陷有效的定型产品。
同年,为解决玉米收获使用人工多、成本高的问题,采取了C—4自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直
接收获玉米,一次脱粒归仓的办法。当时虽然存在着掉棒、碎粒等不足,但经过不断改进,终
于成为农场已经定型的生产程序——人工摆铺、机械拾禾收获玉米的作业方法。
1959年,在玉米中耕的机械作业上,对条播的地块,采用机械纵横除草、间苗的管理方法,
减少人力间苗用工50%。
同年,制造轻型钉齿耙,进行大豆苗前、苗后耙草,有效地控制了大豆地杂草长势,减少
了人力除草的用工量。
1962年,通过总结多年播种与中耕除草的经验,形成农场机械播种、机械除草作业标准方
法:
其一,三联机械播种作业方法
在农机具严格按机械技术修理标准检修的基础上,实现播种机与联结器硬性联结,保持划
印器尺寸标准,在机车上配置播行垂直指示器。坚持恒速作业,地头实行双线起落,地号中间
不停车,杜绝播种重漏现象。播种机带播深控制器及复式覆土耢子,保证播深一致,覆土严密。
实行种子肥料定量检斤灌袋,按等距配种配肥,往复一核对,卡尺检验排种轮,地号一结算,
保证播种量施肥量的准确性。
其二,三联机械除草作业方法
在农机具按严格标准检修的基础上,搞好机架配重平衡机组,硬性联结,缩小各联结孔摆
动空隙。除草机上配带苗行指示器,缩小护苗带尺寸,带复试灭草小耙。除草机组的作业采用
九区顺播向套除法,使播种的各个行距与除草机的各个行距相吻合。实行了3台除草机同时起
落,锄深一致,对称配置工作部件,机车牵引上保持稳、准、正的操作方法。
1963年,创造了在联合收割机上,增大行走轮轮径的防陷改装方法,从而使防陷的改装,
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在理论上得到了防陷的正确解决方法。这种改装,使收获
机械在低湿地的条件下,也能进行工作。
1964年根据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在牵引式康拜因上创造了风力杂余收集箱,能够在收获大
豆同时,收回所有豆夹皮。为广泛收集农副产品,扩大饲料来源,节约饲料成本做出了贡献。
同年,在小麦收获上,大面积推广小麦分段收割,取得提前收获期。躲过雨季,延长了割
期,缓解了机械力量不足的矛盾。提高了收获质量,减小了收获损失,降低了收获期小麦的含
水量,减轻了晒场压力。为保障割晒质量的四个标准度(割茬高度、铺子宽度、铺子厚度、铺子
角度)要求,创造了防风罩、缓冲放铺滑板、角度调节器、铺形调节板等一整套附加设备。
1976年,全场大面积实行化学药剂灭草,推广拖拉机排气喷药改装。1977年冬,研制出QP
—10.8机动喷雾器,1978年北京12国农机展览以后又引进大批外国喷药机械,使农田管理的灭
草、杀虫达到机械化、化学化。
1976—1980年,为解决耕作改制配套机具的问题,农场修配厂定型设计制造出近百台Bx—
4.2大豆双条播种机,研制出大豆双条单圆盘开沟器和大刀式施肥装置。完善了玉米分段收获
工艺和定型了东风、CK—4收割机拾禾玉米的改装方案。
1981年,全场统一改装了东风、CK—4后桥机构,配上原来改装的三角链轨板,防陷效果
很好。
1982—1983年,为了充分发挥先进机型的作用,农场有计划的把B1 s—700型防陷半链轨
和大豆桡性割刀装置移植到E—512上,效果很好。
1984年,为培肥地力,实行秸杆还田,由修配厂自制10台牵引式秸杆粉碎机,当年参加了
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从1977年经济建设恢复时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机工作也实行了开
放政策,在耕作栽培上彻底打破了过去死搬硬套的僵化模式,大胆引进新技术,合理进行技术
改革。在引进技术方面,如东德E512联合收获机以及美国万国拖拉机农业机械成套设备的引进
和利用、化学药剂灭草、种子加工等。在技术改革方面,如农场八十年代的深耕少耕法、秸杆
粉碎还田等,对农场农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5年,进一步深化改革,适应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经营方针,农机具绝大部分转让给家庭
农场。
附:历年主要农机具拥有量统计表
历年联合收割机拥有量统计表
历年拖拉机拥有量统计表
历年主要农机具拥有量统计表
历年主要农机具拥有量统计表
历年联合收割机拥有量统计表
历年拖拉机拥有量统计表
历年主要农机具拥有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