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苗圃
第三节 苗圃
1950年苗圃面积为45亩,是自己采种育苗,以育落叶松苗和杨树苗为主。1952年苗圃
面积扩大到180亩、年产苗木200—380万株,除供应自己外,还支援了铁力县、集贤县、萝北县、
鹤岗市以及兄弟农场等单位。
王震担任铁道兵司令员和农垦部部长时期,曾多次来宝泉岭农场检查工作,对农场的林业
建设非常关心。1958年7月他带领合江农垦局、萝北区的八个农场干部300多人,检查了宝泉岭
农场育苗工作。在苗圃,部长对干部们说:“你们看这苗圃的苗木好不好”? 大家异口同声
说好。部长接着说:“好是好,就是太少,太小了”。 在部长和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场
党委对林业工作加强了领导力量,使育苗工作取得了好成绩。
为选好优良树种,技术人员多次去吉林省白城子等地引进优良树苗进行繁育,逐步淘汰劣
差树种。如七十年代引入的北京605、美×青、小青黑和小×黑等六个杨树品种,经过几年的
培育观察,小×黑、小青黑适应性强,耐寒、抗寒、生长速度快,尤其是小×黑没有冻害,在
比较干旱的年份仍能正常生长。因此大力发展了小×黑,淘汰了破肚子的中东杨、吉林双杨以
及有冻害的美X青和北京605等杨树。
育苗生产是随着造林的起伏发展而发展的,1964—1966年苗圃每年产苗木200万株。1971
年后苗圃几经搬迁,影响了育苗工作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林业生产得到了重视,
农场的育苗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