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果园

第四节 果园


果园的建设发展是艰难而曲折的。北大荒地处寒冷地区,冬季最低温度曾达到零下40℃
以下,因此,许多人都怀疑在这里能栽植果树。然而,建场的开拓者们在团党委的领导下,于
1952年就开始自己动手培育树苗筹建果园。没有树籽到梧桐河岸去采山丁子种,进行育苗,从外
地引进小苹果接穗进行嫁接,培育果树苗。在林业工人精心管理下,1953年有一棵黄太平果树
结了一枚果,令人兴奋。从此,果园的面积由小到大,产量逐年增加,到1961年果树种植面积
已达到3,425亩,水果产量36吨,农场内销不完,就用汽车运到鹤岗市、萝北县等地销售。
  为了栽好和管理好果树,农场几乎每年都举办果树栽培、管理和修剪学习班,经常组织技
术人员去外地学习,外地的园艺技术人员也常来农场交流经验。科学技术的普及,促进了果园
建设的发展,当时除场部有果园外,生产队也相继建起了小型果园19个,果树技术工人达40多
人。
  果树品种除培育黄太平外,还栽培了大秋、花红、玲珰果。1970年又引进了“123”中型
苹果(7—8个一斤),耐贮藏品质好。引进的“K9”是品质最佳、甜度最大的品种。此外还栽
培了葡萄、树莓、草莓、灯笼果等。
  1962年以后,果树种植开始走下坡路,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果树逐步被砍掉了。29
队果园一次就毁果种地300多亩。金场果园面积由3,000多亩减到1,100多亩。有的技术工人
调走或改做其它工作。果园管理粗放,导致病虫害严重,果树生长差。1973年水果产量由1966
午的164吨下降到1.7吨。1975年后水果产量有所增加。
  1984—1985年搞多种经营,兴办职工家庭林场,栽植黑加伦1,000亩,山葡萄25亩,果树
由于连续两年受冻害,死亡很多,水果产量又下降到两年平均16吨多。
  附:历年累计造林、果树保存、水果产量及盈亏情况表
历年累计造林、果树保存、水果产量及盈亏情况表 亩、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