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造林

第五节 造林


随着农场耕地面积的扩大,植被逐年减少。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变化,引起了一系列气
象因子变化,尤其是农场西面和南面的生产队,每到春季,风吹沙起,沙土压死幼苗的现象不
断发生,小麦、甜菜等农作物毁种现象也屡见不鲜。有的年份作物受害面积达几万亩,农业生
产受到严重威胁。为免受风灾,确保农业稳产,农场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1965年首先从6队
开始营造了农田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的营造经历了由宽、大、密到窄、小、良的过程。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受苏
联模式的影响,农田防护林实行“大网格”(即两条林带之间的距离大),林带宽20至30米。但
经过在农场的实践,证明防风林带不是越宽效果越好,因为宽林带必然形成一个不透风的林带
结构,这样反而降低了防风效果。经过生产实践证明,“小网格”10至15米宽的林带防风效
果好,这就是林带由宽变窄的原因。通过防风林防风试验,防护林防风的范围是树高的25—30
倍,30倍以上的地方,风就恢复了原速。因此,网格大就会使一部分耕地得不到林带的保护。
良就是良种,过去栽本地杨,辽宁小叶杨,生长慢又不抗病,从七十年代选用小×黑和小青黑
等优良品种,使林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科学实践证明加强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工作,不仅可以
美化环境,调节小区气候,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1979年开始大面积造林(包括用材林、农防林等)。1981年农场总局制定了造林检查验收制
度,对当年育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抚育管理合乎要求的,三年内亩投资25元。这一措施的
实行,促进了农场林业的发展。1980—1985年,农场检查验收合格面积达71,467亩,相当于
建场以来前30年保存面积1.2万亩的5.9倍。到1985 年止,全场已有农田防护林20,276亩,占
耕地面积的4.3%,使85%以上的耕地受到了农田防护林的保护。
  1950年解放一团就开始搞场区绿化工作。为了美化生活环境,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人们
仍然坚持绿化造林工作,没有树苗就到梧桐河两岸去挖,把杨树、柳树截成段,进行埋干或栽
树苗造林。由团部植树一直到整个鹤宝公路两侧,那时栽的现今科研站门前的杨树已长到一抱
粗,高十几米。
  各级领导对营区的绿化工作十分重视。1958年7月,王震部长来农场检查工作时,看到场
办公室门前有空地,就号召机关的同志栽树。七月份栽树历史没有记载,同志们信心不足,王
震部长诙谐地对同志们说:“不是树栽不活,就怕没决心、不精心,只要下功夫,树就能栽活”。
几句话使大家增加了信心,部长亲自在办公室门前路口的东西两侧各栽上一棵松树。高大钧场
长带领机关的同志栽下一行行松树,树在机关同志的精心管理下,真的活了。从此后,高大钧
多次领导栽种落叶松树,迄今尚志公园和场部地区及造纸厂附近直径20多公分粗的落叶松,都
是那时期栽植的。
  1985年农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农田实现了林网化,风沙止住,促进了农业发展,也
美化了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