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牧业发展概况 宝泉岭农场依山傍水,东育都鲁河,西有梧桐河贯通南北。植被生长着大、小叶樟、老
灌草、三叶草、台草等类,1984年草原面积283,165亩,天然牧草产量19,057.6万斤。这广阔
的自然资源为发展马、牛、猪、羊、禽类及鱼等综合养殖业奠定了基础。
1950年春建场时,首先就有以马为主的畜力运输业。这就是第四野战军南下回东北分配到
东政解放一团的400余匹马的大车队。当时集中在一个大队饲养、管理和使役。这些马匹驰骋
疆场屡建奇功;在建场中拉料、运粮,又留下条条辙印。
当年有100余只来克亨鸡,在月牙岛饲养,相继各伙食单位引进本地猪种做食用。
1951年春,在延边地区购买30余头朝鲜黄牛,大部分是公牛,交给龙家窝棚第二大队役用,
1952年转场后集中在一起使役。
1951年冬在原有的几头奶牛的基础上,又在免渡河购买杂交奶牛56头。1952年农场开始养
羊,1953年羊死亡惨重,经确诊为羔羊白肌病,后经补硒等措施治疗,扭转大批死亡。
农场早在1956年就应用维生素E防治畜禽白肌病。1959年开展马、羊的人工输精工作。1964
年对猪采用生干料喂饲法。1972年对马匹实行干草干料的喂饲方法,改变传统的水草水料的
喂饲方法。1975年养猪生产全面开展“三元经济”杂交。1979年奶牛应用冻精配种,1985年以
29队为主,应用蛋鸡笼养方式。
在畜牧生产建设方面,于1979年建成日处理3吨鲜奶的乳品加工厂,1985年又发展到日处
理鲜奶20吨,这标志着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1981年总局投资20万元,于
1983年建成年生产加工五千吨的饲料加工厂。1984年总局又投资30万元,建筑一所2,300平方
米的种猪场。建场35年来共建畜舍61,997平方米(1985年实有面积),为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加速改良,提高产品质量,先后引进37个新品种。其中马8个品种,牛6个品种,猪9个品
种,羊8个品种,鸡6个品种。畜禽全面进行经济杂交。
随着饲草、饲料生产量的增加,对外贸易的扩大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场养殖业逐步
发展扩大。建场初期为数不多的畜类,现在已经发展到拥有一定数量的猪、奶牛、绵羊、禽类、
鹿、蜂、鱼及野生动物。畜产品产量也随之增加,由单纯自食向商品生产转化。
在主产品方面,35年来共生产猪肉5,502.6吨,生产肥猪103,160头,鲜蛋3,764.26吨,
牛奶11,859.44吨,鹿茸13,170.4两,羊毛200 吨,蜂蜜417.48吨,王浆0.427吨。输出改
良马匹1,600匹,黄牛1,309头(非金口径统计)。
各类畜禽数量,到1985年止与建场初期的1953年比,奶牛增加43.9倍,猪增加49.3倍,黄
牛增加3.1倍,马、羊等则已下降。
五十年代,农场就调配一批强有力的技术人员,有钮焕、孙德喜、谭学斌等13名技术人员,
其中大专学历的占46%,中专占30%。1956年在畜牧分场领导下成立了兽医室。1958—1959
年成立畜牧科、兽医院,下设六个防疫站,相继有十几名转业军人和一批分配来场人员开始从
事兽医防治工作。1969—1976年间,大批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兽医防疫行列达30多人次。
1985年,农场已拥有457人的畜牧队伍,各生产队都设有畜牧技术人员,牧业工人占农场
职工总数的4%。畜牧业总产值94.7万元,占全场工农业总产值的2.7%,每个工人平均创造产
值2,706元。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各年度来场人次及学历见附表)。
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来场人数表
说明:1、学历是指从事本专业起步时的学历。
2、自培包括知识青年参加本专业从事技术工作的。
这些技术人员,对农场畜牧业的建设和发展,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