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禽畜饲养

第三节 禽畜饲养


一、养猪业
  猪是一种食杂、多胎、早熟动物。具有繁殖力强,对饲料转化率高等生物特性。在农场养
猪史上,曾有母猪最高产仔27头——两个月断乳育成14头——窝重501.8斤,猪日增重达579克
的记录。 建场初期农场就开始养猪。起初数量少,品种单一,共有30余头哈尔滨白猪和本
地黑民猪,集中在原猪队(现27队)养殖,主要是自食。开始由于经验不足,一头母猪一年只生
产出1—2头肥猪,育成率仅达20一30%,造成连年亏损。
  五十年代末,各分场都饲养一定数量的母猪和肥猪,繁殖母猪达600余头,由单纯自食向
商品生产转化。1961年涨大水,各种疫病暴发流行,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猪死亡惨重,存栏数
减少1/3。疫病尚未彻底平息,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养猪受到干扰,几乎夭折。
  七十年代,在毛泽东关于发展养猪事业一封信的鼓舞下,走与农牧相结合的道路,养猪业
进入兴旺时期。1977年最高存栏数达17,272头,上缴肥猪1万多头。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商品率的提高,科学养畜提到日程。品种间进行了杂交,新技术得
到推广和应用,确立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经营方式,建立了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即种猪纯
种化,母猪二元化,肥猪三元化。1975年首先在33队建立种猪点,后转到30队。1981年确定在
24队,并定为种猪队,以担负场内外种猪的需要。与此同.时建立三级繁育基地,即种猪基地
、繁殖基地和商品基地。并先后从外地引进苏白、长白、梅山、杜洛克等387头,9个优良品种
进行经济杂交。
  在饲养管理上,从1964年开始,由熟食水料改为生料、干料平面喂饲。由常年产仔改为季
节产仔。由于品种的改良。饲养方法的改进,提高了养猪生产力。其三个年代比较数字如下:


  1971年,母猪存栏数高达1,345头,繁殖率达90%以上,商品率达70%。
  农场养猪基地27队,多年来在生产规模、生产力和经营成果方面一直领先,稳步发展。据
对母猪4,041产的统计,平均窝活9.82 头,窝重平均300斤以上,连续七年盈利。从1972年到
1980年,曾荣获管局、农场总局、黑龙江省农管厅、农垦部等单位的嘉奖。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机构改变,全面贯彻生产承包责任制。11985年大办家庭农(牧)场,
除种猪场归畜牧公司管理外,其它所有的猪一律转让给个人,放开经营,使养猪业进入了新的
历史时期。
  附:种猪引进明细表
   种 猪 引 进 明 细 表


  二、养马业
  建场初期,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畜力运输起着积极的作用。营建、农田基本建设、田间运
输,以及小地块的耕作和各种生活资料的运输,均依靠畜力去完成。
  建场初期有400余匹马,1956年又从佳木斯、桦南地区购入300余匹,多数是公骟马。1957
—1958年分别从肇源、肇东和内蒙三个地区购入567匹,其中母马310匹,种马5匹,前后共引
进1,065匹,作为繁殖改良的基础。这些马匹,大部分分散在各作业区使役,一少部分放在二
分场(现八队)繁殖使役。由于当时饲养管理粗放,技术力量薄弱,繁殖成活仅达30%左右,19
62—1964年间又统一集中到一分场三队(现奶牛队)和六分场(现29队)饲养繁殖。1972年,将29
连马匹集中到34连,并改名为军马场。
  马的改良先后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用本地母马和引进的两个重型品种公马杂交,级进到第二代进行横交固定。
  第二阶段是用本地母马或杂交一代和一个重型品种公马再和一个轻型品种公马进行杂交。
  通过20多年的改良,育成1600匹,其血统组成与体尺提高如下:
  重型血一代占13%,体高平均增加4.5厘米。
  重型血二代占38%,体高平均增加11.9厘米。
  轻型血占50%,体高平均增加25.5厘米。
  从建场到七十年代末期,养马业处于兴旺发展时期。共繁殖成活达2,455匹,出售1,738
匹,提供军马40余匹。1974年最高存栏数达1,257匹。到八十年代,畜力被机械所代替,养马
业在农场宣告结束。到1985年末,转让给个人的马匹仅剩下70余匹。
  附:马匹引进明细表
   马 匹 引 进 明 细 表


  三、奶牛
  1950午,从解放一团驻地鞍山市带来几头奶牛,由宣兆奎饲养挤奶。
  1951年9月,从免渡河引进杂种奶牛56头,放在原粮站对面(现招待所北侧),由随同奶牛
一起来的5位苏联人饲养,宣兆奎任组长。后来又从北京调进荷兰奶牛30余头.通过两年繁殖增
加到50多头,年产奶达120吨。由于牛奶在场内销不出去,1953年把检出的10头结核牛放在农
场驻鹤岗市办事处北侧饲养,余下的奶牛放在老畜牧区(现中学处)饲养。
  1958年12月16日,从内蒙海拉尔特泥河牧场购入57头三河牛。这时总数达130多头,同时
牛群进行了整顿,定为三个点:一是畜牧队改为健康点;二是六分场改为结核点;三是五分场
改为结核布病点。后来为解决牛奶销路,加快繁殖速度,于1964年把全场所有的奶牛集中到八
公里,专门成立一个奶牛队。但不到一年因经营无利,农场决定把大部分奶牛下放到6队、18
队和13队当黄牛管理,保留两个奶牛点。一是在一分场保留现有数(现在奶牛队的前身),二是
在五分场保留60头(现一队)。
  1980年,农场日处理3吨鲜奶的奶粉厂正式投产后,鲜奶有了销路,鲜奶的需求量日益增
加。1981年,从八五——农场购入40头荷兰奶牛,1982年又从沈阳购入52头育成母牛。个体户
陆续从外地购入奶牛、饲养奶牛,提高产奶量,供应奶粉制造成为畜牧生产新兴的事业。
  1985年农场投资168万元,又兴建一座日处理20吨鲜奶的乳品加工厂,年末奶牛存栏1,273
头。其中户养951头,占总存栏数的74.7%;公养322头,占总存栏数的25.3%。公养奶牛平
均产量5吨以上,户养有创造7吨的记录,“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为37.8%。实现了
公养、户养齐头并进,质量和产量逐步提高。全场37个农牧生产队,已有34个生产队饲养奶牛,
其中100头以上的有5个生产队(1队、6队、7队、9队和20队),普及面900多户。
  由于奶牛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农场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产品由自给、
半自给向高度商品转化,使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附:奶牛引进明细表
   奶 牛 引 进 明 细 表


  四、养羊业
  1952年农场开始养羊。1953年2月从佳木斯购入当地绵羊609。1954年从内蒙引进考利代羊
500只,放在北山(现宝泉岭农场管理局试验场的位置)饲养。先后用新疆细毛羊、考利代羊和
苏联美丽奴等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当时繁殖成活不到50%,死亡率达80%。
  1956年苏联专家曾来场考查,认为土质内缺少某种成份,是饲料单一所致。后又聘请军委
兽医大学叶重华等3人,来场经两个多月的试验分析,结论是:属于地区性缺硒症——白肌病。
以后采取在母羊妊娠期补给大麦芽,改变分娩季节,羔羊生后补硒等措施,效果明显,提高
了繁殖和成活率。母羊由100只发展到1,000只左右。进入七十年代,总数高达3,000多只,
其规模由一个单位发展到14个单位。先后引进7个品种,全面进行杂交改良。繁殖率达113.6%,
双羔率达30%以上,羔羊平均断乳重为11.1公斤,平均产毛量达6.2公斤。
  到1976年以后,在“以粮为纲”的经营方针指导下,大量荒地被开垦,草原减少,14个养
羊单位被砍掉12个,只剩下15队、14队两个单位,存栏数大减。1985年大办家庭农牧场,除转
让给个体户191只外,其余全部承包给家庭牧场,从此养羊业处于停滞发展状态。
  五、养鹿业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鹿的副产品及其加工品,都具有较高的生物学
价值和经济价值。人体内引入少量即可提神、壮气、补益。一斤干茸价值800多元,一架砍头
茸1,600元。
  鹿的原产地是长白山和兴安岭一带,过去都是从野外索取其产品。解放后,党和国家对野
生动物加以保护,有计划地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养动物。
  1969年从吉林佐家购入50只梅花鹿,放在28连饲养。1970年迁到17连繁殖饲养。随着数量
的增加,于1977年组建了鹿场。
  梅花鹿在农场养殖十五年之久,1981年存栏数达593只,比初期增加近12倍,到1985年鹿
存栏205只,累计生产鹿茸13,170.4两,砍头茸3架,出售230只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深受
欢迎。
  鹿在农场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存在“三高,三低”。即死亡率高,费用高和作价高;三
低是:繁殖成活低、经济效益低和公母比例低。这就是农场养鹿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六、渔业
  (一)河流及鱼的分布
  宝泉岭农场有梧桐河、都鲁河、朝鲜河和鱼米河。1970年以前,在梧桐河中主要盛产冷水
性鱼类,如:细鳞鱼,体重2—3斤以上;哲罗鱼,体重5—6斤;狗鱼,体重3—5斤的很多。这
个时期食鱼很方便,想吃鱼只需一人饭前钓半个小时,就足够4—6口人之家饱餐一顿。都鲁
河盛产鲫鱼和鲇鱼,还有鲤鱼、黑鱼、塘鳢、泥鳅等。1975年以前,此河中鲫鱼每条2—5两重
的到处可见,鲇鱼每条1—3斤重也常见,现在这么大的鱼都成罕见之物了。
  (二)捕鱼概况
  五十年代初期,众人下河捉鱼,鱼不知游遁,片刻投掷岸边的鱼聚集成筐。
  五十年代中期后,梧桐河下游的栅栏和工业污染以及大量捕捞,使鱼类大量减少。农场在
1959年成立打鱼队后兼打猎,由10人发展到20余人,沿都鲁河的13队、8队、江口定三个捕鱼
点。打鱼队的产品,大部分由福利科和养鸡队所收购。七十年代,随着鱼的减少,逐步使用挂
网代替鱼钩,到1975年尼龙丝网大量发展起来,仅18连就有200多片。随着挂网和靠近河流附
近的人口增多(新建鹤北林业局),河中自然鱼类逐年减少,导致向池塘养鱼发展。
  (三)池塘养鱼
  随着自然鱼类的逐年减少,人们食鱼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人工建造池塘养鱼逐年被人
们所认识。农场从1972年开始在1连、13连和16连三个单位建立了小型灌溉水库,养鱼水面达
945亩。但是这些水库经过养鱼实践证明,不太适宜成鱼饲养,难于捕捞又不便于管理,勉强可
做越冬池使用。1980—1985年掀起浅水养鱼热,纷纷自筹资金新建造一批浅水养鱼池,水深0.5
—2米,每个池塘面积多为1—5亩,全场人造浅水池和可养鱼水面已达385亩。
  七、养鸡
  农场以饲养蛋鸡为主,从饲养到产品销售,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公养和户养并举,二是产
品销售是立足于本地区,以鲜蛋形式出售没有加工体系。
  1950年建场时仅有100余只来克亨鸡,在月牙岛饲养。1951年涨大水搬到畜牧区,当年有
了固定的鸡舍,由朱竹轩负责鸡舍的行政和饲养工作。以后有一台孵化器,有1,500余只鸡。
1954年成立养鸡队,1955年搬进正规的养鸡房舍(现管局科研所养禽场)。到1957 年发展到7,
000多只。从此孵化、育雏、育成鸡的饲养管理走向正规,生产过程已经配套。
  1958—1962年,大跃进时期,掀起养鸡高潮。除了生产鲜蛋以外,还担负白条鸡出口任务。
各分场都发展养鸡,孵化器不够就采取炕孵,育雏室没有,把办公室倒出来,进行二层育雏。
这时全场公养最高存栏数达3万多只,年产20多吨白条鸡。在发展养鸡的同时,还饲养一定
数量的北京鸭、山东麻鸭。
  1969年鸡的存栏数和年产蛋量开始稳步增加。1970到1979年间,年末存栏达1.8—2万多只,
年生产鲜蛋100余吨。
  1982年,宝泉岭农场管理局把25队划归局属实习农场,把鸡分成两地饲养。留下部分归局
科研所管理,大部分调到29队,归农场管理。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平养方式,采取立体笼养方式。品种逐步更新,先后引
进品种有泥克、岩古、西塞斯、星杂579、京白等,进行纯繁和经济杂交,提高了生产力,每
只鸡年产蛋由原来的15斤增加到22斤以上,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鼓舞下,出现了不少家庭专业养鸡户。到1985
年底,鸡存栏69,910只,其中公养存栏10,490只,占总存栏的15%,户养59,420只,占总
存栏的85%,是公养存栏的5.6倍。
  八、养蜂
  蜂种及养蜂发展过程
  农场饲养的蜜蜂大部分都是西方杂交种(意大利蜂、高加索蜂)还有从饶河县引种蜂20群
(东北黑蜂)。全部采用活框饲养,使用苏式改良蜂箱。
  农场从1965年开始由萝北县太平沟引进蜂10群,到1978年达到1,400多群,年产蜂蜜达56.75
吨。养蜂人员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达52人。其中养蜂最多的是19队,有蜂500群。其次是18队
有200多群,再次是17队和21队各有150多群。1971年首次采蜂王浆296斤(每斤100元),1972
年采蜂王浆434斤。从1973年开始蜂王浆每斤价格降到50元,因此蜂王浆停产8—9年之久。此
期养蜂产品只有蜂蜜一项,加上化学除草剂,杀虫药剂,蜂螨的危害及气候等多因素的影响,
蜂群数明显下降,弃蜂改行者不少,到1985年只有426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