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兽医与防疫

第四节 兽医与防疫


建场初期,农场就重视畜牧兽医技术队伍的建设,为了保护家畜健康,充分发挥其生产
性能,建立健全了完善的防治机构。并根据1956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所制定的《国营农
场兽医工作规章制度》要求,从本场实际出发,在不同时期,拟定出各项防治措施和有关规定,
把“防重于治”的方针贯彻到各个工作环节。
  35年来,共进行六种检疫(即马鼻疽、牛结核、牛布病、羊布病、马四号病和鸡白痢),近
二十种疫苗注射,对畜禽传染性疾病,能做到及时揭发、控制、有效防治,消除病源,增加畜
禽免疫力,为牧业的发展,创造了安定条件。
  一、营养病的防治
  早在1953年,发现羊的繁殖力低,死亡严重,在猪死亡分析中,有贫血、肝炎、心肌炎、
偻麻质斯等疾病。以后在临床和死亡刨检中又发现:仔猪生命力不强、下痢、水肿,有的生后
出现舞蹈症,甚至痉挛;生长发育期走路不稳,后肢瘫软无力、气喘、咬尾巴,皮肤发炎;母
猪则表现不发情或发情延迟、流产、产仔少、死胎、木乃伊增多。鸡出现血性素质症等一系列
病态现象。在解剖检查时,心肌和骨骼肌发生坏死性病理变化。在死亡分析中,营养病占普通
病的70%。当时认为是饲养管理紊乱,青饲料不足所致。笼统地提出是和维生素、矿物质、微
量元素蛋白质不足有关。但究竟是哪个因素为主,哪种微量元素起主导作用,尚不能明确的肯
定。
  钮焕根据羔羊患心肌病死亡的具体情况,通过流行病学临床检查和病理剖析,认为是地区
缺硒所致,确诊为羔羊白肌病。但由于此病当时在国家从未见有报道,因此未被人们所认识。
1954年对羔羊大量饲喂青冻玉米,羔羊未见发病。1955年春又发生该病,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来
农场诊断认为是羔羊肠毒血症,与钮焕意见发生分歧。后采取毒血症综合防治措施,但未见成
效。1956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再次来场,经观察剖析,确认是羔羊白肌病。不久长春军委兽医
大学叶重华来场检查,经两个多月的考查研究,也确认为羔羊白肌病,并进行维生素E防治试
验,初见效果。是年在畜牧分场成立兽医室,把防治白肌病工作提到日程。1957年后,钮焕改
变羊的分娩季节,而使该病停止发生。
  六十年代初期,根据国外资料,钮焕试用国产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进行防治。从羊逐渐试用
于马、牛、猪、鸡、鸭的白肌病防治。一直到1968年所有家畜才全面推广应用,获得良效。
  进入七十年代,白肌病的防治成为一种制度贯彻执行,应用剂量做了多次的更改。1975年
规定:羔羊生后注射亚西酸钠1毫克;幼驹、犊牛5毫克、鸡用百万分之一的饮水量,其它成年
家畜根据生理需要而定。
  八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国各地已建立起多处生产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和蛋
白质的浓缩复合饲料加工厂,对防治畜禽疾病,提高其生产力奠定了基础。
  二、猪的传染病防治
  营养病是宝泉岭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传染性疾病,却是伴随着畜
禽不断发展扩大的必然产物。1956年钮焕和谭学斌用牛血清自制仔猪副伤寒疫苗,并应用于生
产实践。1972年兽医院制作猪瘟免化弱毒苗(湿苗),填补了全场缺苗的空白。从这以后才应用
哈尔滨兽药厂研制成的免疫药剂冻干苗。同年也采用了口服丹毒苗(c一370),猪肺疫口服苗和
副伤寒苗。三种疫苗同时应用,减少了免疫程序。从此猪的几大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1952—
1960年,每头母猪平均断乳成活3—5头仔猪,1961—1970年成活5—7头,1971—1985年成活达
9一10.5头。
  随着畜禽的发展,其它各类疫病,在不同时期也及时被揭发,并进行防治。最早在1956年
原畜牧场有一群哺乳仔猪发生阿代病(即伪狂犬病),当时把94头仔猪全部烧掉。1972年发生猪
传染性胃肠炎,1973年发生水泡病,1981年24队种猪场发生弓形体病。此外还有猪痘,坏死杆
菌病、萎鼻和猪双链球菌感染等病例。
  猪瘟、猪丹毒、副伤寒和猪肺疫四大传染病,从饲养猪以来发生次数分别为9、11、17和1
2次,多呈暴发性发生,占传染病死亡数的80%以上,多半是仔猪。喘气病是农场常在地,尚
无采取净化手段,虽然死亡不高,但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其它各类传染病,如传染性胃肠
炎、阿代病、水泡病等呈散发性出现,直到1985年为止尚未研究出免疫苗。
  三、对马匹传染病的防治
  (一)四号病:
  对养马业威胁最大的传染病,是马四号病(即马传染性贫血)。
  农场对四号病,发病后及时隔离、封锁、坚持密检。对所有马匹通过测温、临床检查,采
用“补体结合反应”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检出阳性马匹,就地捕杀,消除病源。
  为了做到不错杀一匹,不漏掉一匹,把检出的阳性和疑似马,送到八一农大、哈尔滨兽研
所、独立三团、长春四四七部队进行复查,其结果农场检查的准确率达95.2%。四年间,场内
共检10430 匹次,承受外场受检马1万余匹次。
  (二)马鼻疽
  在马四号病未揭发之前,清除马鼻疽是一项工作重点。1960年以前,对全场所有马匹,一
年二次点眼,检出阳性马就隔离饲养。到1961年30多个养马单位,有三个疫点(三分场四队、
五分场一队和六分场二队)。1967年剩二个点。到1970年把场内的病马,统一调到江口打鱼排
隔离使役,至此,每年只检一次,此病没再发生。
  (三)马流脑
  1976年,15连共饲养35匹马,6月26日到8月7日发病17匹,死亡11匹,发病率和死亡率分
别为48.5%和64.7%。由于防治及时,就地控制,没有传播蔓延。
  除了上述三个疫病之外,在不同时期,曾出现过马腺疫、破伤风、伪狂犬病、马脑疫、马
副伤寒、流产菌病等疫病。35年间通过433匹马的死亡分析,传染病占11.5%,事故占24.8%,
普通病占63.7%。在普通病中,多半是胃肠病,是由于饲养管理喂法不当造成的。为了降低
发病率,1972年采取干草干料喂饲法,基本控制了马的胃肠疾病发生。
  附:畜禽年末存栏数表
   主要畜禽产品产量表
   畜禽年末存栏数表


  说明;“/”下是总数。“/”上是指全民数。
   主要畜禽产品产量表 单位:吨、两


  说明;猪肉一栏内从1977年开始单位为头。“/”下是总数“/”上是全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