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各业生产 一、砖瓦白灰生产
(一)制砖
1950年夏,在俗名叫八家子(现宝泉岭农场机关副业基地附近)的地方建立了南窑地。制砖
的师傅都是从鹤岗雇来的,有八个手工坯场,一个方框窑:办公、食堂、住宿都挤在草房工棚
内,这年制砖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烟囱和火墙用砖。为了大量制砖,部队派一名干部带一些学员
参加制砖工作,边学边干,师傅不肯教,大家只好偷着学。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一工作起
来大家就忘了休息。到了秋天雇来的师傅们看完不成任务,又受不了这么艰苦的生活,他们就
跑了,但由于学员们勤奋好学,基本掌握了制砖的本领。
1951年自己制砖了,建了两个方框窑,15个扣坯场,完成10多万块红砖。同年秋天在现第
二生产队的地方又建了两个方框窑,8个坯场,制出20万块红砖,由于车辆少运不过来,又兼
烧红砖的土质不好,以后停止生产。
1952年成立窑业队,有300多人,年产达到600万块红砖。手工作业每人日定额670块坯,
装出窑都是用八股绳的砖托挑。
1953—1954年,制砖任务减少,大部分人员编入丰产队,参加各作业区的季节劳动。
1955、1956年编入道路工地和生产队劳动。
1957年成立砖瓦厂,有100余名工人,制砖每块成本约合三分六厘,烧煤约三公两。
1959年前后砖瓦厂归基建科领导。为扩大生产,从厂区分出两个手工坯班在场部做手工砖,
有28个坯场,烧出的红砖及时供应了一委家属房用砖。1960年由修配厂翻制了一台制砖坯机,
用拖拉机带动。1962年日产达到18,200块砖坯,装出窑也使用了胶轮车。
1970年在东山建砖厂,1972年投产后日产机砖6万块。1978年又建24个门的轮窑,出窑也
有改进,年产超200万块。
1983年砖瓦厂改名为一砖厂。与此同时,二砖厂成立,1985年实行车间班组承包,自负盈
亏。
(二)制瓦
1950年在龙家窝棚建瓦厂,有30多人。用人工踩泥做瓦,烧的是青瓦,只做一年,1952年
与窑业队合并。1956年正式建瓦厂和晒瓦场,1957年投产,有两台手摇轮制瓦机。1959年新建
丁字型瓦厂车间和干燥室,使用曲轴电动制瓦机制瓦,提高了工作效率。1979 年制瓦车间起
火停产。1983年在东山建新瓦厂,1985年投产,日产瓦一万片。
(三)白灰窑
1951年,由张洪祥带一个区队人在凤翔镇东北建一个立体石灰窑,窑象一口水井,装窑非
常危险。大家肩挑手挎,一筐筐往下投石头,烧出的石灰,供建场修建营房用。
1953年,生产规模略有扩大,共增加3个窑。为节省燃煤,用毛草、木柴烧,年产石灰达
450吨。
1959年,用6个月时间完成800吨石灰任务,曾被合江农垦局授予先进生产单位称号。
1965年初,石灰窑及附近场址被合江水泥厂占用,是年秋又重新建立石灰窑。1979年石灰
窑改为用漏窑烧的办法,一年只点一次窑,既省工又省料,年产量达1,119吨,1985年停产。
附:主要设备表
历年红砖、瓦、白灰产量表
主 要 设 备 表
历年红砖、瓦、白灰产量表
二、木材加工
1950年9月,团部由8人组成锯材组,只有一盘圆盘锯,负责加工全团房建用的板方材,受
团供给科材料组管理,这就是木材加工厂的前身。
1958年,木材厂正式成立。由转业官兵3人担任领导,又从场内调入9人,共20人。设有厂
长、书记。有一台带锯机,两盘圆盘锯,裁口机、打眼机、开榫机、手压刨、三面刨、小台钻
各一台。
1959年,增加山东支边青年10名,山东移民6名,人员逐渐增多,在业务方面隶属基建科
管理。在同行业归口时曾并到工程队,在兵团时期归营房股管理,后曾归工交科、工联厂管理。
1985年归工业科领导。
1970午盖起一栋670平方米的锯材车间。
1973年自制两台42时带锯机,与原有的48时带锯机配套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
了劳动强度。1975年又盖起一栋800平方米的木工车间,它的工作程序是机械下料——机械加
工半成品——手工安装——油漆粉刷。1979年8月,新进一台跑车式木工带锯机,由此,木材
加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流水作业生产线,平均日加工原木30立方米。1985年有职工148
人,厂区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年创产值94万元,盈利5.7)万元。
附:主要设备表
技术革新成果表
历年生产完成情况表
主 要 设 备 表
技术革新成果表
三、原煤开采
1969年,兵团成立初期,生产发展很快,煤炭需求量逐年增加,每年全团生产、生活用煤
总合计为三万吨,而国拨指标只能给三千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全团生产和生活用煤。尤其是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来团,使冬季取暖用煤大量增加,用煤更加紧张,于是团党委决定自建一座
小型煤矿。
同年四月.经与鹤岗矿务局联系,团党委决定由高玉成带领刘鹏、法鸿跃、李自忠、周国
华、段景富、井绪池、王忠良、石兴家等人到鹤岗石头庙子地区椴树泉(即鹤岗林业局青山林
场)建点。工业连队编号为工业四连。
当时参加建点的人们对采煤都是外行,他们在山坡上搭起帐棚,就破土挖煤,可是到处也
挖不到,于是便请鹤岗矿务局帮忙。鹤岗矿务局党委派富力地质技术员王世儒,采煤技术员范
国义常驻协助建矿,并委派矿务局地测处地质技术员栾春德经常来矿指导。在矿务局方面已取
得鹤岗石头庙子地区煤田概查资料的基础上,经半年多的挖槽探、测量等工作,证明椴树泉地
区煤层不稳,煤质不佳,决定迁到5里以南的石头庙子地区勘察建点。
1970年,工业四连迁到石头庙子后,人员逐步增加,其中一部分是从全国各地来的上山下
乡知识青年;另一部分是从16、17队、造纸厂抽调的老职工40多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总计
挖槽探5,110 米,累计钻孔深3,000米,建小立井一座,小斜井二座。此时正置冬季,团领
导来到工业四连慰问全体职工,鼓励他们快出煤,出好煤。工人们很受感动,他们在井下用镐
刨、肩挑、人抬,到年底出原煤1,000多吨。经过两年多的勘察建井,累计产煤一万多吨,基
本摸清了石头庙子地区的煤炭资源。鉴定认为煤层属于藕状,煤质不佳,潜部煤层不稳,经矿
务局和南山矿同意,决定迁至南山矿老五井废区采煤。
1972年,工业四连迁至南山矿老五井废区。
老五井废区煤质好,煤层2—4米厚,共计有五层煤。日伪时期掠夺式采煤,残留煤量较多,
很适合小井开采。在开采过程中南山矿曾在物力上给工业四连以无代价的支援,使小井的机
械设备基本齐全。同时连续几年的采煤实践,也造就了一批强有力的采煤队伍。到老五井废区
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建好井投入生产,当年产煤2,445吨。
1976年12月6日,兵团撤销,工业四连改称宝泉岭农场煤矿。1977年以来,煤矿连年盈利。
1984年10月,井下煤层自然起火,这年的原煤产量是44,216吨,盈利127,000元。1985年
总产原煤54,000 吨,创产值1,160,000元,纯盈利36.4万元,产量、产值、盈利三超历史。
附:现有机械设备汇总表
历年原煤产量、产值、盈亏情况表
现有机械设备汇总表
现有机械设备汇总表
历年原煤产量产值盈亏情况表
四、造纸、印刷
(一)造纸
1958年,黑龙江省商业厅合作供销总社为安置一批下放干部,决定在萝北县建纸厂。二月
份由省商业厅副厅长王延庆为组长,萝北县副县长史长安任副组长,还有王其发、杜世珍等组
成的筹建小组,来到宝泉岭。
3月5日,筹建小组开始边测量设计,边施工,并调入下放干部42名,招收工人60余名投入
施工。建筑工程主要由鹤岗市建筑工程队承担。是年底建成厂房仓库1,836平方米,办公室28
0平方米,家属住宅606平方米。
1959年,黑龙江省商业厅合作供销总社决定将造纸厂交宝泉岭农场管理,并将下放干部调
出。同年10月4日,造纸厂正式出纸。当时只生产包装纸,有787纸机一台,1575纸机一台,52
立方米打浆机四台,25立方米蒸球一台。
1962年将造纸厂的抄纸、制浆、机电车间并为一个车间,机修组归生产副厂长调度。
1964年,农场党委决定撤销纸厂党总支和下设的支部,改为造纸厂党支部o
1966年开始生产书写纸、凸版纸、有光纸。
1969年2月,农场改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十五团,造纸厂改为工业三连,开始生产卫生
纸。
1970年,连直各业务部门为直属班。1972年9月连直属班撤销,分设财务、供销、生产、
总务4个业务组。
1973年8月,大纸机革掉上毛布,提高和稳定了产品质量。
1976年12月,撤消工业三连,复名造纸厂。
1981年,原料喂入由切草风送改为皮带输送。
1982年造纸厂由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
1983年,三号纸机由单缸改为双缸。将财务、供销、生产、总务等业务组改成股。并增设
劳资、政工等,下设供销车队支部,造纸车间支部,动力车间支部,厂直后勤支部。通过了
1,500千瓦电机组的可行性计划。是年12月,造纸厂生产的铁牛牌4号卫生纸,经农牧渔业部鉴
定为部优产品,凸版纸为省优产品。
1984年,将生产股分成生产、质检两股,增设行政办和宣传、保卫人员。供销归机关,车
队归原料站。
1985年,农场将造纸厂原副科级提升为正科级。外部将各股称科,内部仍称股,共青团成
立团委。10月15,O0千瓦电机组正式发电,凸版纸被评为部优产品。
(二)印刷
1960年10月,农场建了一个印刷厂。建厂初期有44个职工,多数是从总局印刷厂调来的,
当年即投入生产。1963年职工减到22 人,1964年又下放一批,剩5人。1967年并入造纸厂后,
由7人增加到10人,到1982年增加到30人。1984年6月集资办胶印,有08胶印机两台,1985年4
月试生产。
附:造纸厂历任领导人名单
造纸厂历年职工人数、产品总产量及盈亏情况表
造纸厂历任领导人名单
造纸厂历年职工人数产品总产量及盈亏情况表
五、锅炉制造
1980年1月,辽宁省复县第六中学校办工厂潘文龙经人介绍来宝泉岭农场推销锅炉,并希
望能与农场合办生产锅炉的工厂。当年工业联合厂马德厚代表农场与复县第六中学签定《复县
第六中学机械厂与宝泉岭农场经营制造锅炉有关经营事宜合同书》。六中出工程技术人员、制
造锅炉图纸及主要设备原材料,农场负责提供厂房、辅助设备及力工。
1980年6月,正式成立宝泉岭农场锅炉厂。农场第一年把待业青年安置到锅炉厂工作。这
年出厂的产品有:k2C1—8型一吨锅炉8台,KHG2—3型两吨锅炉6台,盈利10万元。
1981年6月,经双方领导洽谈,同意撤销《合同》,由宝泉岭农场工业联合厂经管。1981
年7月在原基础上改为板金厂。1982年7 月,板金厂隶属修配厂管理,派岳长有任厂长,充实
了技术人员及设备。1984年派刘国有任厂长,改为水暖设备厂。1984年隶属劳动服务公司管理,
是年所生产的30万大卡/小时以下的半吨锅炉,体积小、重量轻、经济耐用。工厂日益扩大。
1985年正式改厂名为锅炉厂(1986年由省和佳木斯市劳动局检查验收为国家E级锅炉制造厂),
主要产品,wNG系列锅炉,产量45台。规格从6万大卡/小时至30万大卡/小时。总产值45万元,
利润6万元。厂内主要设备有5吨桥式吊车一台,自动切割机一台,乙炔发生器、压力机、X光
探伤机等。全厂职工60人,其中工程师2人,技术人员2人,技师1人。
六、粮油加工
农场的粮油加工业是从制油开始的。
1948年东政解放一团在辽守普兰店,赎买了资本家的一座小油坊,取名解放油坊。机械设
备有12眼人力螺旋榨,一台压秕碾和一台电动机。赎买后由富冠英负责,仍在原址生产。
1950年根据团长王世英的远景规划,预定在工业区内(现今食品厂)修建油坊的厂房。1951
年建成了24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制油车间,同年秋季将普兰店油坊的人员与设备迁至新建的
制油车间,按原设备安装,1952年2月投入生产。主任张发敏,有工人21人,日加工大豆6吨,
产油600公斤左右。行政管理和财务收支都由供给科领导。
所产的豆油供给全团人员食用,豆饼作为牲畜饲料。1954—1956年每年都给鹤岗市粮食局
加工大豆300吨至400吨o
1955年制油车间的工人学习了吉林省李川江的榨油经验后,榨油出油率由10%上升到11%。
1958年大批转复军人及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来场,人口大量增加,农场的畜牧业发展很快,
落后的制油生产设备,使产品供不应求,农场决定重建榨油厂。1965年到外地采访定型,1966
年建成500平方米的厂房(现粮油加工厂油房车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机械设备没
有按计划运到,拖延了安装工作,直到1968年春才正式投入生产。日加工大豆15吨,产油2吨,
出油率在12%左右。
新厂房由于是一般的平房板天棚,到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天棚结冰滴水,无法作业。1977
年天棚板和屋面板严重腐朽,堆塔上盖的水泥瓦全部粉坏,处于危险状态不能生产。1978年春
重新扩建,加高了厂房,打了水泥过梁和水泥上盖,铺上珍珠岩和沥青,达到了保温和安全的
标准,扩建面积达600平方米。
1952年在制油车间后面建成300平方米的面粉车间(草坯结构),机械设备有电动机带动的
石头磨一台,平筛一台,两台米机作清粮用。1953年开始生产,班长森繁(日本籍人,原解放
军战士),车间有5人操作,分两班生产,日产面粉2吨。生产的面粉满足不了全场人的口粮,
不足部分靠鹤岗市供应。
1958年农场划归鹤岗市人民公社。省粮食厅批准鹤岗市建面粉加工厂,经鹤岗市粮食局与
合江粮食局等几方面商定,把面粉厂建在宝泉岭农场,同年10月由鹤岗市抽调一部分技术人员
并运来部分机械设备,在原车间西头又接了100平方米,拆掉石磨,安装2台机碾和1台平筛。
经过工人两个月的昼夜突击安装,于1959年1月正式投入生产.日产面粉20吨,比原设备提高产
量10倍。
1959年农场建成一座1,460平方米的四层楼的面粉加工车间。由于国家处在三年困难时期,
物资紧缺。大部分机械设备都是省内其它面粉厂调来的不完整的陈旧设备,因此只好因陋就简,
利旧补充使用。
农场场长高大钧对面粉机械安装非常关心,亲自解决了不少的主要机械部件。在领导与工
人们的努力下,面粉加工车间于1962年12月正式生产。
原设计安装10台机碾,日产面粉60吨,考虑到鹤岗市又在本市建了面粉加工厂,因此只安
装5台机碾,日产面粉36吨,年产7,000 多吨,而农场口粮每年只需4,000—5,000吨,生产
尚存有潜力。从1964年开始对外加工面粉1,000—2,000吨。
面粉生产后出现了牙碜问题,经工人多次调整,仍未解决。1963年经厂长王子恒和技术工
人的努力,虽有好转,但效果还不够理想,同年更换了比重去石机,解决了面粉牙碜问题。
原来安装的5台碾全是32吋的,前后两台吃不进流,粉碎小麦不彻底,影响了出粉率。1979
年赵良安绘图,制造模型,在技术工人的协助下,1980年制成了2台40时的碾子,投入使用后,
提高了产量与质量。
1985年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面粉质量,由总局投资更新了部分机械设备。
1968年以前,粮油加工厂不能加工玉米 子,加工玉米面也要靠面粉车间。每当加工玉米
面时,面粉车间需两天时间改装,既影响面粉质量又造成很大浪费。为了调剂口粮单一,满足
群众生活需要,1969年建起了200平方米的制米车间。每当加工粗粮时,由面车间抽出技术人
员,各班组补充附属人员,组成临时班组生产,加工完后各回原班组工作。
1983年建成1,500平方米的大粮库,年储存粮食3,000一4,000 吨,同年建起了饲料加
工车间,机械设备是兴凯湖机械厂生产的成套设备。1984年4月正式投入生产,年加工量3,00
0吨,促进了农场养殖业的发展。
1985年,为了使企业管理向科学化发展,达到计量准而快,设置了上海D ZH20吨的地中衡
一台,计量被定为三级合格企业。
附:面粉车间主要设备表
制油、制米车间主要设备表 历年经营情况表
面粉车间主要设备表
制油、制米车间主要设备表
历年经营情况表
七、食品加工
1952年,农场把一间54平方米的草房改建成面包作坊, 有4名工人,苏式烤炉一台,一
个两平方米的面案子,每天生产面包不足百斤。
1954年办起了小酱油房,有45工人,产品以满足农场职工食用为主。
1958年酱油生产有所发展,有10名工人,用三间草房做厂房,日产酱油1,000斤,同时生
产豆瓣酱1,200斤。同年4月,利用农场原小卖店的两问草房做为糖果生产用房,有10名工人,
用人力做糖果,日产300斤左右。同年五六月份又相继建成了四座酒厂和一座饴糖厂。饴糖
厂当年10月份投产,出糖率达55%,日产800斤。年底农场将饴糖厂、酿酒厂、糖果厂、食品
厂、制油车间、米面车间、酱菜车间行政合并为“粮油食品联合厂”。
1959年增加了米醋生产。
1960年建成500平方米生产专用房,把分散的各个小工厂集中起来,统一管理。
1969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食品厂命名为“工业六连,”在经济上实行单独核算。
1976年兵团撤销,1980年1月15日,恢复食品厂名称。
1979年建成530平方米的酱菜生产车间,1981年12月试产成功,使酱油产量逐年增长,年
销售量400吨左右。大酱生产过去以天然发酵为主,产量满足不了消费者需求。经过工人们的
研究和实践,改为室内快速发酵,15天即可出售,提高了大酱的产量。
1980年建成500平方米的糕点车间,更换了部分机械设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食品工
艺有所改进,使产品向多样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1982年建成了日处理5吨鲜奶的奶粉车间,利用旧厂房改建成奶粉化验室,7月份投入生产,
年底生产奶粉47吨。
1983年把原料库改建成米醋车间,1984年投入生产,年产醋35吨左右。
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到1985年食品厂已是有5个生产车间,198名职工的综合食品加工企
业,由半机械化取代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导下,调整
了产、供、销、人、财、物等薄弱环节,年上缴利润由过去的6—7万元,一跃上升到1985年的
17万元。
附:历年各种产品产量及盈亏情况表
1985年各车间面积、设备表
历年各种产品产量及盈亏情况表
单位:吨,万支,板,元
1985年各车间面积、设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