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财务管理 一、 沿革
1952年转为农场后,实行企业管理,建立了经济核算制,取消供给制,逐步消除供给制思
想。根据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要求,对农场一切开支强调“按计划办事”。在自力更生、艰苦
创业的条件下,始终贯彻勤俭办场的方针和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对各项资金使用予以控制
。在企业管理中,一些人对经济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但财会人员责任心强,对经济核算工
作很认真,全场财务管理工作秩序良好。
五十年代,农场实行三级管理(总场、分场、生产队或厂)两级核算(总场、分场或厂),农
场对各单位生产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统收统支,盈利上交,亏损补贴的办法。五
十年代6年盈利4年亏损,综合盈利36.6万元。
1962年,学习贯彻了黑龙江省财政厅《关于全国会计工作会议精神的传达报告》(草案)后,
农场认识到核算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农场实际,积极在全场贯彻执行。首先
搞了清产核资工作,并充实基层核算力量(生产队配会计),制定定额实施办法,推广了班组、
车间的定额核算制,基本上做到了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核算。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同年建
立了与“包、定、奖”政策相适应的核算办法,并逐年完善,对生产起了促进作用。
1965年全国农垦财会工作会议之后,农场对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重视起来,经济核算制度日
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也相继健全起来,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注意抓增收节支活动,财务
管理走上了正轨,是建场以来最好的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项规章制度被废弃,一套较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核算
办法从此废除了。在“左”的思想干扰下,经济核算无人重视,有些人宣扬:“几年不算帐,
钱也跑不到外国去”。只讲“突出政治”,不讲“经济核算”。在核算形式上,采取算大帐
的办法,只算费用,不算成本,一切核算从简,忽视了科学管理。有些单位闹派性,会计靠边
站,几个月不记帐,财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1969年组建兵团以后,逐渐恢复了财务和会计工作。学习贯彻了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
兵团印发的《团一级财务管理试行办法》和《连队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办法》,从此财务管理
有所遵循,并初步纳入轨道。但上述办法是套搬部队的一套核算制,对管理农场经济不太适应,
财务管理还属于“大锅饭”时期,对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不大。六十年代,5年盈利5年亏损,
综合经营亏损66.2万元。
1972年兵团后期,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有了加强。在全团范围内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改
进了固定资产调拨的财务处理方法与管理制度,按照《国营农场统一成本计算规程》(草案)的
规定,实行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连队由只算生产费用,开始核算六业主要产品成本,全面计
算盈亏。团部和连队(厂、矿)两级管理,两级核算的制度普遍健全起来,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
均已建立,有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兵团时期财务管理虽属于“大锅饭”时期,但经济有较
大的发展,资金较充裕。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1977年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实行资金分口计划管理,对
所属单位进行限额领料,核定三材库存限额,开展清仓利库处理超储积压物资,尽力压缩储备
资金占用额。并加强对产品资金、劳务收入结算和事业单位经费的管理与核算。坚持开展班组
核算和增收节支活动,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议,积极清理回收欠款,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
出,对企业扭亏增盈起到了促进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注重经济效益,对财务管理工作加倍重视,开源节流,使
农场生产建设得以迅速发展。1979年5 月,总局编印了《农垦企业财务制度汇编》,农场认真
贯彻并制定了补充规定,下发了加强财务管理的几项规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促进生产和
提高会计核算水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七十年代,9年盈利1年亏损,综合盈利1,465.7万元。
1980年垦区开始对农场实行财务包干,自负盈亏,定额上交,亏损不补,从此企业再不吃
国家“大锅饭”。这种办法实行后,农场愈加重视提高经济效益,切实加强了对财务管理和会
计核算工作的领导,农场下发了《宝泉岭农场财务管理(试行)办法》。为调动基层单位管理资
金的积极性,改变花钱向上要和花了再算的状况,促进各单位加强计划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
果,农场对基层单位实行流动资金定额包干。为加强流动资金管理,控制领料限额,各单位到
总库领料使用一“场内流通券”(即内部货币。由于缺乏经验和条件不够成熟,流通券弊病较
多,试行一年就废止了)结算。同年还普遍推行了与承包生产责任合同制相适应的“分业核算”,
对生产起了促进作用。
1983年农场为了认真贯彻中央(82)17号和总局(82)45号文件精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严
肃财经纪律,打击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提高经济效益,搞好企业的综合治理,由管局组织共
青、名山、延军农场会计45人,配属宝泉岭农场会计15人及科级干部30 人,组成90人的财经
纪律联合调查组,对全场53个单位分批进行了检查。检查中共查出搞计划外建设、乱挤乱摊成
本费用、请客送礼、滥发奖金、假列决算、多留多分、化全民为集体、私设小金库等违纪事项
598起,违纪金额1,303,719元(附违纪资金统计表)。
究其违纪原因和教训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党风不正,在少数领导同志中,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财经政策学习不够,
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在自己掌管那个单位和部门中滥用职权,甚至弄虚做假,
欺上瞒下,一手操办,私自处理产品,乱拉关系,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二)财务部门和财会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财会人员力量比较薄弱,业务知
识政策水平低,严重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单位不注意发挥财会人员的作
用,使有的财会人员只管记帐、算帐,不严格执行财务监督。也有个别财会人员本身不严格执
行财经纪律,为少数人违纪提供方便。
(三)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手续不严。一部分单位报销差旅费没有领导签字,经办人和支
款人盖章;购进物资没有领导审批手续,随便采购,盲目进货;加班费、夜餐费没有明细表;
家属给生产队出工没有考勤表;食堂帐目不全;产品没有出入库制度;生产产品没有入库手续;
处理产品有赊销现象;年终材料盈亏核销没有审批手续;费用列支不按规定,乱挤乱摊成本
等。
(四)财权不集中,权限不清,资金使用缺乏科学的计划安排,有的领导乱批条子,不了解
财经政策、规定和资金情况,以权代法,造成差错。
这次财务整顿,不仅收回了资金,减少了农场的经济损失,更主要的是纠正了经济领域的
不正之风,提高了全场职工奉公守法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的自觉性,场党委从整顿中,
认真分析了违纪原因,总结了教训,提出了十三条整改措施。
农场为了巩固整顿成果,加强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于1933年8月1
日印发了《宝泉岭农场财务管理制度》。主要规定有:集中财权,加强各项资金管理与核算;
不准搞计划外基本建设,正确处理全民与集体经济关系;健全基层核算组织;加强核算的基础
工作;健全会计凭证、帐簿和报表;建立财经监察机构;控制购买专项控制商品等18章62条款。
并于10月份组织全场财会人员学习贯彻,对纠正经济领域里的不正之风,合理使用资金,提
高经济效益和建立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新秩序,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开创农场财务工作新
局面奠定了基础。
1984年,农场普遍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和试办家庭农场。为适应这一改革的新形势,切实
搞好经营承包核算,农场加强了制度建设;制定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办法;加强了财会队伍
建设;对基层财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提高财会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并健全财务监督机构,
在场计财科增设两名财务监督员,不定期地检查各单位的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做到监督有法,
管理有章,财务检查制度化,经常化。
1984年,农场资金较紧,包干结余赤字较大,包干结余资金使用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基本建设没有贯彻“量力而行”方针,尤其是1981年,农业受灾大量亏损,包干结余
资金出现赤字后,1982年基建控制不严,造成超支。
(2)没有坚持“先提后用”原则,资金使用失去控制,近几年出现支大于收的状况。
(3)对于简易建设,政社支出,集体福利等开支缺乏严格控制,大量超支都是用包干结余
资金列支的。
争取财经状况好转的唯一出路是自力更生和增加企业的盈利,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扭亏增
盈的措施。要坚持执行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各项规定,坚持开好每月一次资金平衡会,严格按
照“批钱一支笔,管钱一个口,花钱先摸兜,有钱留后手”的制度办事。
1985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职工家庭农场是国营农
场内最基础的生产经营层次,是全民所有,家庭经营,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经营
实体。职工家庭农场的收入,按合同规定,交够国家和农场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职工家庭农场要按土地面积和收费标准缴纳固定费和农业税,农场对职工家庭农场提供生
产所需资金和预借生活费,按银行利率收取资金占用费,逐步由“两借”向“两自”过渡。19
85年因农业受灾严重,经营成果不佳,有1,308户超分配114.3万元,有1,591户亏损挂帐553.4
万元。
职工住房和各种农机具、设备作价转让给本场职工家庭农场或个人,产权归己,作价原则
是以质论价。全场各种农机具,设备总售价不低于净值,全场职工住房总售价不低于净值的一
半,在产品不低于原价。当年房屋转让427.5万元,农机具转让389万元,固定资产转让损失35
2.6万元,流动资金转让损失6.9万元。农场规定对财产转让款分期限额收回,到期未交者收取
资金占用费,1985年末已收回财产转让款83.4万元。
根据省对工业企业实行放开经营的要求,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决定从1985年全场工业实行
放开经营,“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
放开经营企业的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70%留给企业,30%上交农场用于平衡使用
。留给企业的折旧基金主要用于设备更新改造填平补齐等,要专款专用,先批后用。农场对放
开经营的企业,按各自近三年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核定给企业流动资金,以月息4.2‰收取资
金占用费,流动资金超占部分按银行利率计息,流动资金不足,放开企业可直接向银行申请贷
款解决。放开经营企业在完成上交利润指标以后实现的利润全部由企业支配,部分提取企业留
成,部分做职工奖励基金等。
由于政策对头,充分调动了放开企业职工的积极性,1985年全场9个工、交企业实现利润2
24.4万元,上交农场158.35万元,企业留利66.05万元。
二、财务管理办法
财务管理办法,是企业用来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业务手段。财务管理通常运用
财务制度、财务计划、日常控制、财务分析和财务检查等方法,对资金的筹集、调拨、使用、
结算、分配等各方面,进行组织和管理。管好财务,必须研究财力,通盘考虑生财、聚财和用
财之道。
资金管理
农场资金按其用途不同,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三大类。
农场从1950年建场至1955年,设有作业区(厂)和总场,实行二级管理,二级核算。1956年
至1964年,实行生产队(厂)、分场、总场三级管理,三级核算。1964年实行体制改革后至1985
年,实行生产队(厂、矿)、农场二级管理,二级核算。30多年来,农场对全场生产所需要的资
金,一直是集中统一管理。农场按年度生产、建设需要资金计划,分期分批下拨给生产建设单
位,对肥料、农药、饲料、工业原料、燃料几项材料在全场范围内施行了转帐结算。并按现金
管理办法,核定各单位现金库存量,把现金流动压缩到最低限度,这样做节省了流动资金。实
践证明,实行财权集中,统一管理使用资金,是利多弊少。
成本管理
加强成本管理,目的是在保证产量、质量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
得最佳的经济效果。成本核算是用价值形式把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
行归集汇总,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农场为使成本计算比较真实、准确,始终
注意整顿和加强成本计算的基础工作(制定消耗定额,完善原始记录,健全材料物资计量、验
收、领退和盘点等制度),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努力防止乱挤
乱摊成本的现象。通过成本管理的各个网络,对控制各类费用支出和流动资金定额核定,起了
一定的作用。并为寻找降低成本途径指明了方向。
从建场初期一直到1965年,在农业生产成本计算上,采取两阶段法,既算作业成本,又算
作物成本。从1969年开始核算作物成本,考核指标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四大作物,
其它作物只计算综合亩成本,考核作物亩成本,主要用以监督和反映作业费用计划执行情况,
通常在春播和麦收时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在畜牧生产成本计算上,一般按畜牧类别进行核算,有条件的畜牧生产队坚持了分群核算。
在工业生产成本计算上,坚持按产品名称进行核算。
收入管理
收入管理主要是粮食销售收入的管理。生产单位按着计划留足种子、饲料、口粮后(按质
论价计算收入),其余部分一律上交国库(大豆有部分出口)。由场财务、粮食部门负责结算,
使资金统一集中使用。畜产品和工副业产品销售收入的管理,供应农场内部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按场内结算办法进行计算收入,其余部分都由本单位自行销售。并遵守银行的结算纪律,接
受银行的结算监督。
利润管理
农场的经营成果,最终体现在实现利润上,不断提高盈利水平,增加企业积累,是农场的
奋斗目标。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兼顾三者利益,调动各行各业职工的积极性,是创造利润的
源泉,是加强利润管理的前提和条件。
八十年代以前,农场对下属单位的生产经营利润管理,一直是统收统支,经营有利上交总
场,经营亏损,农场给予补贴。这种管理办法,不利于调动生产单位的积极性。从1980年起至
1983年,农场对生产队(厂、矿)实行了利润指标年初核定,年终不变,包干上交,超额分成的
办法(农业生产队1982年实行浮动工资加奖励,专业承包,联产计酬。1983年实行产量工资,
大包干和利润分成)。1984年,根据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和逐步完善的要求,实行
了机组(班组)、家庭、个人承包,在财务上实行大包干的办法。对农业生产单位按播种面积和
土地等级计算上交的固定费用,亏损或上交不足挂帐,挂在个人名下。对工副业单位,实行“
定额上交,超利分成或大包干的办法,亏损和上交不足挂帐,一年一定。 ”对建筑施工单位
实行“按预算包到班组”,对事业单位实行“经费包干,节余全留,超支不补,一年一定”,
这种利润包干办法,对生产单位搞好生产,提高利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附:农场历年经营盈亏表
固定资金增减变动表
流动资金增减变动表
年末流动资金占用表
生产费用表
农场历年经营盈亏表
单位:千元
固定资金增减变动表
流动资金增减变动表
年末流动资金占用表
生产费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