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灌溉工程
第四节 灌溉工程
农场自然气候特点是春旱秋涝,岗地旱、洼地涝,年际间连旱连涝,所以必须旱涝兼治。
涝害会阻碍农业生产正常活动,干旱又限制农业产量的提高。农场水资源是丰富的,不但有源
源不断的自然河流,还有藏量丰富的浅层地下水。如何合理的管理和科学地取水,关健是提高
领导对管理的认识。农场早在六十年代中期就在6 队打井早灌,但由于受认识和技术的限制旱
灌工作成果不好。七十年代中期,才引进喷灌新技术,克服了土层浅耗水大,微地形复杂等不
利因素,取得适合农场黄土地区旱灌的经验。种水稻难的思想,通过实践和外场取经,也有所
改变,因此发展灌溉是农场当前在农业生产上一场改革。
一、水库建设
1958年曾计划修渔米河水库及水库排灌系统工程,但因用工量大,又缺少机械动力作业,
所以只完成总工程量的15%左右就被迫停工。
从1972年起,先后在1、16、13等3个连队,修了三座小型水库,总容量为62万立方。计划
可灌水稻15,000亩。至1984年这三个水库都已投入使用,播种水稻已达600亩,已完成土石方
9.5W立方米,投资25.7万元。
二、提水站
31队提水站是1967年动工的,因“文革”动乱曾一度停工。1969年续建,泵房和主干已基
本建成。1970年开始种水稻,设计效益面积12,000亩,到1985年已播种4,050亩,完成土石
方8万立方米。
三、发展喷灌
土层薄,微地形复杂,潜层水藏量丰富,是我场黄土地区的特点,三大作物通过喷灌,增
产幅度较大。1975年开始,以6连做试点开展喷灌,先后在6、8、9、10、11、15、20、24队、
科研站等10个单位推广喷灌,共打机井357眼,每眼井按90亩计算,可灌地23,400 亩。在使
用中感到喷灌时投入人员多,劳动笨重时间长,配件损耗大,大面积采取小井群喷灌,管理困
难。从1979年在垦区首先引进广西南宁插秧机厂与南宁农机科研所共同研制的DY P—416型电动
圆型喷灌机,取代小井群。农场现有7台大型喷灌机,9队和15队各配2台GP400X2滚移式喷灌机,
24队配3台DY P—416型电动圆型喷灌机。圆型喷灌机要求“一机四井两泵”,滚移灌机要求
“一机两井两泵”,每台按3,000亩计算,每年灌溉面积可达21,000亩。
八十年代以来,农场的喷灌工作抓的较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9队喷灌工作抓得较
为突出,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