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50年4月,东政解放一团的干部、战士及学员,在莫余生的带领下,踏着残雪来到宝泉
岭兴建农场。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短时间内解决住房、饮水、交通道路问题,使5,000多人
能够在上冻前住上温暖的房子。当时的建筑材料除门窗和小五金需要购置外,木料、沙石、砖
瓦等全部就地取材。红砖当年就能满足所有房屋的烟囱、火墙、炉灶的建筑需要。同时当年还
盖成一栋977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并配有单人床位的洗澡塘和一栋1,680平方米能容纳5,000
人的俱乐部。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内建成营房21,000平方米。这些建筑结构虽然是土坯、拉
哈的,但都有统一图纸,又设计大型玻璃窗户,室内明亮整齐,加上规划一致,所以,这些建
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相当不错的。
1950年修筑鹤宝公路21.7公里,架设了梧桐河大桥,年底全线通车。
1951年建成5栋M型大粮库,每栋面积600平方米。
1952年部队转为农场后,为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和解决职工家属住房,场基建科等单位,
统一按图纸把四个大队的营房改建为职工家属住房(每栋改为七户,每户使用面积16平方米)和
豆腐坊、粉坊、草袋厂、工地仓库等生产用房。
1952—1958年期间,场部地区除新建一部分砖瓦结构的康拜因库、物资库、托儿所、修理
所等,主要建筑放在生产连队.。如现在的8队、25队、1队、15队、13队等(这些队过去都是分
场部)先后建成了一部分砖瓦结构的住宅,办公室兼食堂等建筑。这一部分砖瓦结构房屋的质
量是农场历史上最好的。1956年场部地区,缺少百余户职工家属住房,改建了总俱乐部的两侧
耳房为44户住房。修缮队在职工医院东侧修建了造价低的60户简易住房。1957年以后还盖了不
少穿靴戴帽结构的房屋(毛石地基、瓦盖,墙是土坯拉哈墙)来满足住房和畜牧用房的需要。
1958年,大批转复军人参加开发北大荒建设,这时居住房要求量又成为突出问题。开始只
顾抓农业生产,没有把住房提到重要日程上来,直到秋天才安置住房建设。由于时间紧迫,又
缺少建筑材料,各生产队只好建一批临时住房。材料来源都是就地解决,利用草垡、干打垒、
拉哈做维护结构,屋面材料就地伐木、割草。这一年基本建设队伍和几百名转复军人集中在渔
米河水库,从春季开始至上冻才收兵回场。大干一年,由于工程土方量大,没有机械力量,全
靠人力回填大坝土方,结果连坝基础也没完成,以后就下马停建了。
1959年开始,把基本建设重点由水利转移到房建上来,基本建设队伍也相继扩大。当时除
制瓦厂、木材加工厂、伐木队以外还组织了三个连队搞房屋建筑。在两年多时间内建成了面粉
加工厂、工人文化宫、现管局办公楼、场部办公楼、招待所、小食堂楼房等工程,同时还建成
大量砖瓦结构住房。红砖供不应求,一般住房用砖采用就地制坯烧砖来满足,砖厂供应重点工
程,一时形成遍地开花的烧砖局面。生产队为解决红砖需求,有条件的都办起了小砖窑,来满
足建设需要。这一时期砖瓦结构的房屋建设是最多的,但由于就地烧砖全靠人工制作,因而砖
的质量较差,影响了工程的使用寿命,增加了维修费用。工程质量除重点工程外,一般都不过
关。
1962—1963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和农场都处于困难时期,基本建设几乎处于停
滞状态。
1964—1966年期间增加了基本建设投资,同时为了提高商品粮质量,开始兴建大量水泥晒
场,每个生产队都在4,000平方米以上,在这一时期还重点组建了两个生产队的房屋,即4队
和5队。
1969年,农场改为兵团。随着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兵团,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的扩大,相
继组建了7连、12连、22连、23连、32 连、33连、34连。基本建设重新提到日程上来,每个连
队也都相继组建了基建排。同时仍有部分连队保留了小型的红砖生产基地。因此,这一时期的
住宅和畜牧用建筑,全部采用砖瓦结构。
从七十年代末期,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住户对居住面积、房间
数量、质量标准有了新的要求,一般要求三屋一厨,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尽管每年安排居住
面积10,000 —15,000平方米,但住房紧张的趋势也没有缓和。
1980年以来,场部地区和部分连队住房显得比较紧张,还有不少家庭仍住在建场初期的土
坯、拉哈房内。这一部分房屋,外墙有的出现倾斜,有的出现沉陷。屋内漏水比较普遍,每户
面积又比较狭小,很不适应人们生活要求。
农场基本建设组织,从建场开始一直到1985年都比较正规。全场每年大小建设项目,都有
正规设计图纸和工程预算。木材加工厂负责全场门窗房架子的加工制作,物资部门统一按预算
实行领发料制度,在核算上一律以工程预算为准,工程完工后,由农场统一组织验收,然后转
入固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