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运输
第二节 运输
1950年,汽车排有战士员工40名,有日本产“同合”汽车3台,客车1台,苏联产“嘎斯”
2台。这些旧车是随部队从鞍山带来的,是当时的主要动力。当年有4人考了驾驶证,其余都是
无证驾驶,只有一个主修工,没有车库和工作场所,汽车以木炭做燃料来驱动行驶。
1951年,增加了“同合”和“雪付兰”两台旧车。1952年新进一台苏联产的“嘎斯”,一
台美国产的“介母西”。部队转业前团党委决定,在团直通讯排警卫连的战士中培养汽车驾驶
员,又在学员中选出有驾驶汽车技术的,共考取录用40人。
1953年进15台苏联“嘎斯”,在运输排的基础上成立汽车队,职工100余入。修理技术虽
有所提高,但也只能处理一般故障,有些车由于没有零配件不得不淘汰。
1956—1957年,新进“依发”和“吉尔”各一台,并从复员兵中充实了技术骨干,职工120
人左右,建立了党支部,书记杨桂清。原属修配厂的493平方米修理间交给车队,能进行大小
修理,但没有加工能力,需在修配厂加工。
1958—1959年,从转复军人和山东支边青年中培养驾驶员、修理工。1959年汽车增加到38
台,货运量达到40,000吨,行驶里程907,000公里,完成1,766,000吨公里,同年又建成了
80.3平方米的会议室和办公室。
1962年建成600平方米15台库眼的第一栋暖库,但满足不了车辆发展的需要,每到冬季大
部分车辆还在外面烤车。1963年又建成一栋暖库,从此结束了在外面烤车的历史。
“文化大革命”和兵团期间,汽车队一部分驾驶员被下放劳动,同时培养部分知识青年及
职工子弟担任驾驶员、修理工。1975 年有汽车64台,修理工63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是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农场粮豆大丰收,使车队有货运,
有粮送,并经常搞突击抢运,全年盈利36万元。货运量、行驶里程、“三率”(完好、里程利
用、出勤)都比较突出。
1983年6月,农场企业整顿后,将交通科和车队合并,成立交通运输公司。1984年实行经
济承包制,单车、班组、车间于年初和公司签定承包合同,实现四六分成,充分调动广大职工
的积极性,在缺少货源的情况下,完成了上交农场利润14万元的任务。
1985年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全场车辆猛增,全民制企业新增加各种汽车12台,
集体2台,个体12台,大中型胶轮60台,小四轮、小手扶59台,共计145台。由于改革调动了各
方面的运输能力,各单位都注重经济效益,用车大大减少。在不利的情况下,交通运输公司组
织15台汽车到勃利县搞运输拉煤,并把80多名编余人员分别安排在沙场、道路、基建等处工作,
既增加了收入,又缓解了停车、编余人员没活干的局面。同时压缩开支,充分利用废旧件,节
支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