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食 一、粮食管理
农场粮食管理实行统一领导下的专责制。粮食职能部门下设专职工作人员。生产队、加工
厂,铁路专运线设专职保管员和粮食化验员。各粮食生产单位有化验室,中心化验室设在粮油
加工厂。
粮食职能部门,具体贯彻执行国家统购、统销政策和流转中的有关规定,安排好粮食计划
与调拨,管好用好“自留”粮,加强仓储建设,做好粮油加工和供应,建立各项粮食管理制度。
生产队和加工厂只有生产权,没有处理权。对认真执行粮食政策,管理工作有成绩的单位和个
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或因工作失职造成粮食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
批评、处分和经济制裁。对贪污盗窃,套购和私分,要严肃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一)留粮与供应
农场留粮以上级批准的国民经济计划为依据,以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为原则,
实行统一留粮标准,制定三留计划(三留即:种子、口粮、饲料粮及工业用粮)。
各种农作物种子亩留量标准(见表)。
各种农作物种子亩留量标准(公斤)
0000156;[/$$p]
饲料年留供标准(公斤):种马1,000,种牛750,奶牛1,000,后备公母猪200,非役马400,
役牛300,育肥猪200,非役牛100,仔猪15,鹿350,羊30,禽25。
口粮留供标准:口粮按平均每人每年原粮275公斤,副食豆按当年收歉情况而定,食品工
业用粮油按计划分配。
口粮供应实行工种定量办法。具体定量如下:
单位:公斤
儿童未满周岁4.5公斤至11周岁供应1 5公斤。
1957年12月,粮食定量实行工人20公斤,包括农工、拖拉机、手、汽车司机、饲养员、运
输员、油料保管员、基建工人和其他直接参加体力劳动的工人。职员定量14公斤,包括护理员、
保育员、营业员、话务员和脑力劳动的职员。轻体力劳动者定量17公斤,包括理发员、伙食管
理员、统计员.储蓄员、采购推销员、投递员、农业机械技术员、保管员、被服工、生产队长、
电工、电话修理工等。家属定量13公斤,儿童定量未满1周岁39斤,1周岁3.5公斤,2周岁5.5
公斤,3周岁6.59斤,4周岁7.5公斤,5周岁8.5公斤,6—7周岁1 09斤,8周岁11公斤,9—11
周岁129斤,12周岁13公斤,中学生定量159斤。
1960年,粮食供应实行低标准,体力劳动者供应159斤,机关、服务业供应12公斤,家属
每月9公斤。1902年口粮供应标准恢复正常。
1963年居民粮油供应依粮食关系发粮食证,按月供应,口粮节余归己。每年进行一次户口
粮证复查。
豆油定量每月每人0.25公斤,农忙和节日给0.25—0.5公斤补助。
粮票流通和粮食一样,由粮食科专人负责,帐目手续完善。六十年代一七十年代初,农场
为控制粮食外流,曾使用场内粮票,使用这种粮票只能在场内流通,只有外出人员才给办理省
或全国粮票。农场每年按外流人员量定出计划与国家粮食部门以粮换票(按成品率折算),对居
民以票顶粮,以粮换票。各经营粮食单位部门回收粮票交粮食科。
(二)粮食贮存:
农场粮食贮存,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保粮方针。开展无霉、无虫、无鼠雀、无
事故活动。规定一年一度的保化员学习班,着重学习晒场管理、粮食保管知识、粮食、种子标
准化管理和检验方法,提高技术业务水平,减少粮种霉变机会,提高粮食质量和利用率。
粮食贮存主要是三留粮,每年大约入库20,600吨—22,800吨(包括上交供应管局任务粮)。
其中种子:小麦种3,500—4,000吨,大豆种1,500—2,000吨,玉米种300—400吨,稻谷300
—400 吨。口粮:小麦6500—7,000吨,豆油原料3,500—4,000吨。饲料玉米4,000—5000
吨。
粮食入库前要进行等级、水份、杂质检验;种子还要进行净纯度、生命力测定,合格后方
可入库。入库水份要求:
新收玉米水份24—28%,最高达34%,采取低温冷冻后露天堆放,.翌年二月开始剥皮晾
晒。
农场注重粮仓建设,为了解决晒场收割后晾晒与上交的矛盾,除在各队适当建库外,着重
增加面粉厂的库容量。建场初,解放一团考虑这个问题,首先在加工厂建造五栋M型粮库,每
栋600平方米,至今使用,能容纳3,000—3,500吨。1966年后到1982年止,这个厂原料和成
品粮库容面积达1,075平方米,能贮存原粮9,200吨,库内安装了输送机和库内与加工车间的
输送设备。
由于提高了贮存能力,上交入库同时进行,减轻了晒场压力,相应加快了收获进度。
晒场是农场粮食贮存的处理中心,全场到1 985年晒场总面积为231,128平方米,基本达
到季作物每亩地1平方米的要求。农场在修建水泥晒场同时配套砖瓦结构固定晾棚和粮库,总
建筑面积13,600 平方米,总容量16,000吨。主要贮存种子及资材。实行种子、粮食标准化
管理,具备一定测试手段。对种子生命力和粮食净纯度的提高,减少损失浪费有一定的促进作
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场的晒场管理,由全人力作业,基本达到机械化作业的程度。1985
年全场有扬场机69台,精选机29台,入囤机30台,装车机29台。并逐步总结和推广出晒场管理
技术措施。如进场小麦首先“出风清杂”;高水份粮食“双峰垄堆”;小麦晒干后高温入库灭
虫;高水份玉米低温冻透垄堆。粮食贮存要掌握粮温、库温、气温三温变化和粮食结顶、结霜
演变过程等基本贮粮知识。在同一品种以不同方式处理粮种对质量的影响,都是从实践中总结
出来的。
二、粮食上交和内调
农场从1953年开始向国家粮库交商品粮。每年向粮食部门预报各种作物产量,上交前重新
核实保证征购的基数,实行五年一定,当年统购任务要保证完成。各生产单位按农场下达“三
留”计划指标,按品种、按数量完成任务。种子、饲料粮根据有关业务部门计划,由粮食部门
统一调拨。在认真执行及时征购的同时,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品种数量和质量
上优先保证国家需要。
每年上交粮前,农场统一组成由粮食、计财、交通等部门参加的交粮小组。首先与国家粮
食部门联系和制定交粮方案,提出上交质量要求指标,然后筹集包装资材,组织品质检验、结
算、集中运输力。做到提质增收,多交快交,交好粮。从夏粮上交到翌年三月末为一个年度的
粮食征购期。上交结束后,数量、质量、款项复查和质价分析,按品种的流向与生产队进行核
实,然后上报存档。
粮食上交接品种指定上交粮库或粮油加工厂,农场派出专职人员与接收单位结算。粮食在
晒场按定量包装后进行品质检验,填写承运单据。接收单位进行复检数量,按品质标准项目依
此作为结算依据。结算员发现数量、质量与等价不符时,反映给生产队,并提出批评和要求。
各生产队按照农场要求进行工作,每天将收割、晾晒、备载情况汇报有关部门安排运输车辆。
附:历年上交粮豆统计表
历年上交粮豆统计表
单位:吨
三、粮食质量与价格
国家粮食价格的政策基本是稳定不动,个别调整。1984年前是统购统销阶段,农场上交的
粮食是执行全省同价。1982年前,粮食上交执行每市斤加50%的奖励办法。1983年执行完成包
干任务留粮不限,多余部分可卖给国家,也可农场自行处理。
粮食价格分为统购价、统销价、调拨价三种。在执行一种价格中,每一种粮价还分为地区
差价、品质差价、原成差价、购销差价和工业、商业差价等,都属国家的粮食市场计划价格。
1985年起,粮食取销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任务,成品粮油供应居民还执行统销价格。购销
差价由生产单位按人供应数量承担费用(即粮油倒挂)。八十年代以来,国家粮食形势发生了历
史性转折,粮食流通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对合同定购部分要求管严,合同定购外的部分放宽
限制,注重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农场内部粮食流通,由农场垫付资金和费用的,粮食由农场实行管理、调拨、上交、结算
“四统一”制度。完成上交任务后的剩余粮食由农场统一处理,不经批准,私自处理要给以必
要的经济惩罚。
附:六种主要粮食历年统购统销价格表
豆油统购统销价格表
成品粮油豆饼麸子价格表
六种主要粮食历年统购统销价格表
(全省同价) 单位:分/公斤
0000160;[/$$p]
豆油统购统销价格表
(全省同价) 单位:分/公斤
成品粮油豆饼麸子价格表
分/公斤
农场成品粮价格,基本执行省内同一价格,但加工精度达不到省定标规定的某等级时按下
一个等级价供应。1962年面粉供应就是这样,省标准粉43.6分,标准副号粉39.2分,全麦粉32
分,当时农场加工的面粉低于副号粉,高于全麦粉就按全麦粉价供应。
附:历年粮豆价格统计表
历年粮豆价格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