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电影

第二节 电影


1950年,东政解放一团建场时就有一套苏联造的K303型35毫米提包式放映机,但因当年
建场任务繁重,加上没有放映技术人员,所以没有使用。
  1951年,从鹤岗市矿工电影院请来一名师傅,在总俱乐部放映,每周星期六放映一场。
  1952年成立电影队,专职放映员孙福洪,演电影时再临时找人协助。由于放映员缺乏放映
知识,大机器操作起来有困难,将原有的35毫米提包式放映机换成一套苏联私人造的16毫米光
明牌放映机,增购了1台50瓦扩音器,2个25瓦高音喇叭,1台发电机。同时开始到作业区巡回
放映,每天坐着马车去,当天返回。
  1953年,电影放映员增加了于兴书、李景双。同时从佳木斯市无线电料行雇用来曲伟杰担
任技术维修,于兴书负责。
  1954年仲秋节,新购进了54型16毫米放映机。这时期每星期有5天到生产队巡回放映,星
期六、日在场部放映。到生产队放映时,由生产队的马车负责接送。放映队员带上行李、放映
机、发电机、吃住在生产队。使人深受教育的影片有苏联故事片《金星英雄》、国产片《狼牙
山五壮士》、《白毛女》、《党的女儿》等。每个月平均能演8场电影,卖月票,每张月票6角。
电影队每到一个生产队,都受到当地职工家属的欢迎,一些同志主动当业余服务员,卖票、收
票、维护秩序。
  1959年,电影队增加到6人,购进解放l03型35毫米提包机。
  1961年,工人文化宫正式落成后,上映前,放映自编的幻灯片。
  1962年,农场把一台生产报废胶轮车调给电影队,从此电影队有了交通工具。
  1963年,于兴书等改放映机灯泡照明为炭精照明,增加了投影亮度,提高了放映质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电影放映工作停止。
  兵团时期,电影放映队伍比较庞大,有三个电影流动放映组,专门负责连队的放映工作。
团部留一个放映组,电影放映员达15人之多,新购进南京4型16毫米放映机、8.75毫米放映机
。最高场次(场部和连队合计)达到每天l0场,最高纯盈利1万多元,兵团以后几乎每年都被管
局、总局评为先进放映队。
  粉碎“四人帮”之后,1978年,随着我国文学艺术的复兴,伤痕文学大批涌现,人民渴望
见到真善美的社会再现,电影发行达到了一个高峰。
  1978—1982年期间是“文革”之后,农场电影放映最为活跃的时期,有时一部影片连演5
场,当时除35毫米座机组外,还有一个流动放映队(五台小机器),有时通宵到各队放映。
  1983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家庭购买电视机的日益增多,但电视台自办节目较
少,不得已把许多新发行的电影充实到电视上,受其影响,致使电影上座率急剧下降。
  1985年,除个别有影响的影片和武打片可满座外,一般影片很少有人看。生产队也由主动
要片变为拒绝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