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技兴场
第四节 科技兴场
农场科技项目自1986年至2000年共获得宝泉岭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5项,二等奖12项,三
等奖19项。
1986年宝泉岭农场被黑龙江省委员会授予全省科技战线先进集体。
1988年国家科委、计委、农垦部授予宝泉岭农场稀土农用推广工作先进单位。
1989年管局科委授予宝泉岭农场粮豆“丰收杯”竞赛一等奖。
1991年管局科委授予宝泉岭农场“七五”期间科技先进集体。
1992年总局科委授予宝泉岭农场“两法一例”普及教育先进集体。
1999年农业科(科技)获宝泉岭分局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除获得上述光荣称号外,科技对宝泉岭农场经济的发展确实做出了突出贡献。
1、耕作方面
农场在全总局范围内最早提出“少免耕法”,推广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技术或大豆茬卡种
玉米技术,提倡深松耙茬技术。以上两项技术为农场节约资金年约100万元。
2、在栽培技术方面
大豆在三垄栽培的基础上,试验窄平密种植技术和大垄密种植技术,在原来直播的基础上,
试验并逐步推广覆膜技术。实行深施肥技术,底肥分层深施于种下5~8厘米和12~14厘米处,
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大豆的产量。以上几项新技术的使用,使农场大豆的产量
截止2000年达到平均单产1.8吨/公顷,最高2.8吨。
玉米在原直播垄作的基础上,1996年大面积采用玉米覆膜和育苗移栽新技术;采用品质好、
熟期适于农场的玉米新品种四早11和绥玉七号等;按比例深施钾肥;于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飞
机航化作业,喷施微肥和防治病虫的农药。以上几项新技术的使用,使农场玉米平均产量达到
6.5吨/公顷,最高达8.5吨/公顷。
麦类采用深施肥技术和后期航化作业技术,使用高效腐殖酸活性液肥惠满丰,使小麦产量
平均达到3吨/公顷,最高达到4.5吨/公顷。
水稻采用旱育稀植新技术;实行六化栽培;采用宽窄行种植;浅-湿-干灌溉方法;渠首增
温技术;全部采用大中棚育苗,彻底消灭小棚,1999年上68栋钢骨架大棚,为水稻夺取高产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采取以上新技术,使农场水稻平均单产达7吨/公顷,最高达到9.5吨/公顷。
3、农机方面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机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整地机具20世纪90年代引进苏联德特链轨式拖拉机、美国7800轮式双驱动拖拉机。国产新
拖拉机有东方红802拖拉机、东方红1002拖拉机、天津654拖拉机、东方红1004拖拉机。
农具结合农业生产的需要由原来单纯的大犁发展为旋耕机、松旋机、松耙机、深松机、全
方位深松机。
小麦播种机由普通条播机发展到带侧深施肥装置的播种机。
玉米、大豆播种机由垂直圆盘式、毛刷式精点机发展到气吸式精点机。
水田有水稻秧田播种机和水田插秧机。
以上播种机的发展使播种向着精、匀和节本增效的方向发展,提高了播种质量。
收获机械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大豆收获机械引进1000系列大型收割机,即1065、1075的引
进推广;玉米有摘棒机;水田有水稻割晒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