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气象与水文

第二节 气象与水文



一、气 象
二九○农场位于中纬度地带,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它北靠素有寒极之称的西伯利亚,
温度比较低,年平均在1.6℃,比松花江以南的富锦低0.9℃。冬季漫长而寒冷,据二九○
农场建立气象站以来的资料统计,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9℃左右,其中最冷的一天达到-41℃
(1980年),由于这一区域冬季严寒而漫长,故造成两江冰期长的现象,松花江干流冰期长
达六个月,而黑龙江比松花江还要多5—6天。
春季(3—5月)气温开始上升,平均在3.2℃左右,最高平均达到5.9℃(1975年),最
低平均仅在1.7℃(1969年)。春季的降水量平均在76.8mm,占全年降水量的14.8%,是全
年降水量最小的季节。春季又是风最大、最多的季节。其中四月份平均风速为5.5米/秒,
最大风速曾达到22米/秒(九级大风),虽然风大,由于地处两江之滨,气候并不干燥。
夏季(6—8月)的特征是短而炎热。历年温度平均为19.8℃最高达到21.5℃(1970年),
最低在18.9度(1969年),由于近几年气温逐渐提高,1982年竟出现过气温高达摄氏33度的
酷暑日。夏日风速最小,而降水量最高,占全年降水量的61.9%,降水最多的1981年,竟
达到742.3mm,致使全场遭受严重的涝灾。
秋季(9—11月)天高气爽,气温在3度左右,雨量减少而风速增大,降水量大于春季,
占全年降水量21%。
二九○农场无霜期平均在130天左右,一般初霜期在9月25日左右,终霜期在5月16日左
右。据气象站记载,最早的霜期是9月9日(1966年),最晚是在10月8日(1959年、1972年)。
初霜期早晚相差30天,历年终霜期最早在5月3日(1959年),最晚在5月26日(1964年),终
霜相差23天。无霜期最长的年份达144天,最短的为109天。
二九○农场区域的冰雹多集中在5、6、7三个月,降冰雹最多的一年是1975年,达到
7次3其次是1972年,出现5次,是受雹灾最重的一年。其中7月6日的雹灾是二九○农场30
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全场受灾面积为12.4万亩。其中小麦5.1万亩,大豆4.2万亩,玉
米2.4万亩。
光照时数年平均为2,453.3小时,最多的时数达2,758.8小时(1975年),最少的光
照时数为2,239.9小时(1977年)。
由于上述自然气候条件,二九○农场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
二、水 文
二九○农场水文有以下几点特征:,场内大小河流的水源主要靠两江汛期,大河涨水
小河满。黑松两江,一般每年有四次较大的汛期,第一次是刚开江时,冰块消融,水流上
涨,称为“刷江水”,这时的水量一般不太大。第二次是在6月份野草丛生的时候,这次
水被称为草芽水,也是渔类产卵繁殖时期。第三次是七月中下旬以后,这时的汛期称为
“伏水”,伏水过后就是“秋水”,此地的伏水与秋水一般间隔时间不长,有时紧紧相联,
伏水未撤,秋水涨起与伏水相联,也是两江江水最大汛期最长的时节,这时恰逢雨季,两
江江水一齐上涨,容易给农场造成灾害。历史上的1958、1960、1972年就是伏水与秋水相
接,两江“拉手”泛滥,境内大小河流泡沼联成一片,使地处沿江低洼地段的生产队变成
泽国。1972年的水势从五分场场部至45队,从42队至41队之间一片汪洋,近3万亩未成熟
的庄稼付之东流。黑龙江沿岸林木茂密,草本植物丛生,土壤流失不算严重,而松花江沿
岸林木1967年后逐渐被伐光,致使大量的土沙被风带入江中,江水中含沙量较大,出现
航道变浅,水面变宽的现象。现五分场45队门前的松花江,1966年曾是船只来往的主要航
道,并可停泊载重千吨以上的驳船,而现在由于多年流沙积淤,使江河改道,江心隆起沙
滩,不涨水时人涉水即可过江。冬季气候严寒,两江结冰。这时冰下的江水也有涨落,但
一般不太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