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开荒生产

第一节 开荒生产


建场位置确定之后,如何开荒生产,成了建场开始的一个关键问题。先遗队进入场区
展现在眼前的是荒无人烟的荒原,灌木丛生,茅草连片,一望无边,蚊子小咬混成一团,当年
垦荒战士曾为荒区留下这样的打油诗,“场区太平山,听来心胆寒,地连草,草连天,野兽成
群、灌木长满山,牛蠓、蚊子如浪翻,一哄遮盖半边天”。开荒生产,一无基础,二没经验。
然而,建设农场的先躯者,历尽艰难困苦,在创建农场的岁月里,发扬了解放军艰苦奋斗的光
荣传统和敢拼敢打的革命精神,同一切困难进行不屈斗争,没有房屋就搭帐蓬,帐蓬不够用,
就利用树条和茅草支起“架子”。冬季指战员们穿着大头鞋,戴着皮帽子睡觉,第二天早起,
人的头发常常冻在被子上。夏天,蚊子、小咬、牛蠓,不分白天黑夜,扑头盖脸的咬,战士在
作业中脸和手被咬肿,甚至有的被咬得抱头大哭。为了防止蚊咬,战士们吃饭只好钻到蚊帐里,
还有的战士作业时,把皮肤暴露部分涂上黄油或糊上泥浆来防护。在条件极为艰苦、没有经验
的情况下,农场的开垦面积不断扩大。
  1955年8月,先遣队进入场区后,在场址选择和土地利用初步规划的基础上即着手清理荒
场。为了在保证人员少,时间短的情况下完成上级交给的开荒任务,清理荒场采取了东北多年
的开荒经验一一烧荒。为了防止跑火,团党委成立了以副团长娄锡钧,各科、股长和富锦县防
火委员会成员王延彬等9人的“烧荒委员会”,由9连和机炮连135人组成烧荒队,另外专门设
立了“急救预备队”“流动通讯巡逻组”“实行分区割段,包片”的措施,于7月份打火道,8
月份经过15,000亩地小面积试烧。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8月4日开始大面积烧荒,由于组织
严密安排合理,一个月内烧荒247,000亩,没发生跑火及人身伤亡事故。烧荒与清荒结合,烧
荒过后,即投入大批劳力,对当地群众猎取野兽的狍子坑,过去居民遗弃的旧房框以及烧荒后
留下的树墩子加以彻底清理为机耕开荒扫除障碍。
  机耕队开荒是与清理荒场同时进行的,即随烧,随清,随开荒。8月1日,在元宝山安下了
第一个作业点(当时叫西工地),8月6日由副团长娄锡钧亲自打犁,机耕队长王文足开车,翻开
了第一犁。接着,其他机车相继并进,黑油油的泥土在犁铧下翻出,千年沉睡的荒原上出现了
一片片平整的伐片。到10月24日两个月的时间共开垦荒地45,300亩,完成当年指标的106%。
  1956年,成立一、二、三分场,并于3月15日,全团在绥东学校广场(现绥东小学校)召开
“向荒原进军”誓师大会,场党委书记刘洪书为大会剪彩。在积雪还没融化,气温在零下20多
度的严寒季节,全团人员已开赴场区各工地,开始了二九○农场的正式建设的伟大事业,当年
开荒126,000亩,1957年开荒基本停顿,共开荒地172,000亩,粮豆总产量达到1,671万斤,
实现了国营农场“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的建场方针。
  (附开荒面积,播种面积统计表)
   建场初期开荒面积统计表


   建场初期播种面积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