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组建二九○农场 二九○团由国防转入生产建设,经过两个阶段。1952年,奉毛主席命令转入生产战线,
原部队改为农建二师五团,担负“生产待命”任务,仍属军队序列。1955年,国防军实行三大
制度改革。农建二师已转垦东北,根据中央批示,实行集体转业,开发北大荒,改供给制为工
资制。1955年7月下旬,部队逐级公布了中央批示的转业方案。根据上级“尽量多留场”及“对
每个人负责到底”的指示精神,进行了教育,并采取了“个人申请,小组讨论,组织批准的办
法进行了彻底的转业(复员)处理。当时,因部队分为山东、东北两地驻防,只得进行两地复员
处理。在山东一、二营复员368名,交山东军区处理。此次转业,全团共复员694名。
复员工作结束后,对留场的1,767人,根据场区土地利用面积和适合生产任务的需要,进
行了合理整编。
体制整编是在原部队编制的基础上,营为分场,连为生产队,营里机构按国营农场编制加
以改革和配备。总场机关设有场长办公室、生产、财务、基建、供销,人事、保卫等科室。党
委设有办公室、组织、宣传、工会、青年团。(附整编后组织系统表)
体制改编后,对编余干部采取了①调配:分配到兄弟场或其他机关、企业部门;②培训:
送党校文化补习或各科专业训练;③对女战士进行了适当照顾;④老弱病残,除复员外,一般
予以合理安置;⑤技术人员除留下必须人员外,其他调配到省城或其他农场,以发挥其作用(卫
生人员由卫生部门统一处理)。与此同时,对农场的命名进行研究,根据农场是由原中国人民解
放军步兵第九十七师二九○团集体转业创建的。拟提名为“二九○农场”。1955年11月21日,
经省农管厅批准,正式命名为“国营二九○农场”,原部队副团长娄锡钧任场长,副政委刘洪
书任书记,隶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
农场的建立,各方面变化较大。体制、机构、组织人员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农场建设中,
由于当时全属部队供给制形式,人员思想比较单纯,在个人生活待遇上考虑较少,因此,开
荒建场成绩显著,速度快。但是,于由部队供给制思想存在,在农场建设中,对物资使用浪费
严重。贯彻“彻底转业”方针以后,干部战士出现了波动,一度思想混乱。①要求解决个人的
家庭、婚姻,待遇等生活问题,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②部队实行了“兵役制”人们不同意转
业;③因东北地区气温寒冷,条件困难,生活艰苦要求复员。特别先到东北的人员,由于对东
北的生活有所体验,1955年复员时,一个营及机关部分人员的复员量与原留山东一、二营和团
机关的复员量相比相差无几,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与建场初期部队分散,党委长期未能凑到一起,
政治工作不够深入,对东北先遣队员只注意抓开荒生产而忽视了思想教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