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场规模的扩大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六节 农场规模的扩大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九○农场自1958年以后,在“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方针
指导下,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加上1958年的转业官兵,1959年的支边青年和移民的来场,劳
力充足。1958年至1965年8月开荒406,100亩,平均年开荒51,000亩,农场的耕地面积达到,
470,000亩。机械设备大量增加,拖拉机由建场初期的27混合台到1965年达到轨链拖拉机138
台,轮式拖拉机33台,谷物收割机111台其中,自动21台。汽车山建场时的11台,增加到54台,
在此期间,农场在发展,职工队伍在扩大,物力比较充沛,财力有一定积累,技术水平有所
提高,职工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改善,使农场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的机械化农场。
1958年,农场根据黑龙江省委“大跃进、大发展、大开荒”的指示精神,当年开荒105,000
亩,并于6月扩建四分场。1959人民公社化以后,经合江农垦局同意,合江地委批准富锦县
将绥东公社所属的河泉、康乐、高力3个生产队划归二九○农场管理,并过渡为全民所有制。”
60年2月富锦县又将集贤公社忠仁等八个生产队,绥东公社兴胜等三个生产队划归二九队农
场管理,保持集体所有制不变,因而农场内部形成了两种所有制,为便于领导,成立了五、六
两个分场。1962年富锦县又恢复公社,已划归农场的生产队,又退回公社。河泉和兴胜两个生
产队社员不同意回公社,经富锦县同意,合江地委批准,仍划归农场管理,并过渡为全民所有
制。集体所有制生产队退出农场后,六分场随之撤销。二九○农场在1958—1965年的八年中,
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到1965年已拥有五个分场,30个农牧结合生产队,6个畜牧生产队,5个
工副业生产队,总场直属还有修理厂、汽车队、加工厂、木材厂,砖瓦厂,种畜场、良种场、
园林队、基建队等生产单位。总人口已达18,712人,职工人数达到5,374人,居民3,403户。
发展中的八年,生产粮豆1,72亿公斤,上交国库1.02亿公斤,生产肉类121.3万公斤,上
交48.8万公斤经营利润286万元。随着生产的发展,各方面的条件都在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用
房从无到有,到1965年建筑面积已达16,400平方米,工业厂房9,800平方米,畜舍41,200
平方米。职工生活福利设施也有很大改善,职工子弟学校建筑面积已达5,500平方米,总场建
了工人俱乐部2,750平方米,职工医院和分场卫生所扩建到2,700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达到
101,500平方米,平均每人住房面积5.4平方米,彻底改变了建场初期搭帐蓬、住马架子的
状况,而且土木结构的住房也基本结束,房屋建筑全都实现了砖瓦化。
在农业生产上一是加强了农业技术力量与发展措施。建场初期只有5名农业技术员技术力
量薄弱,生产经验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田间作业粗放,粮豆平均亩产只有56公斤。八年发
展期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来场45人农业科的利技人员增加到5人。总场、分场、生产
队已形成农业技术体系,实行了技师、技术员责任制。这是农业科技工作最兴旺时期,有力地
促进了生产的大力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前期受大跃进、浮夸风、瞎指挥的影响,后来是三年
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减产。如:作物比例一度失调,1959年为满足大豆出口的需要,曾盲目
提出以“大豆为纲”的口号,大豆播种面积由1958年占粮豆面积的百分之33%左右,上升到50
—56%。小麦播种面积下降到29%,这种情况持续到1962年,造成大豆重迎茬面积扩大,病虫
害发生,杂草危害严重,结果是大幅度减产。1963年,开始实行麦、豆、杂三区轮作,改变作
物比例失调局面,产量又逐年上升。1963年根据农垦部颁发的田间作业操作规程,结合农场的
实际情况,开展了田间作业标准化和劳动竞赛活动,全场出现了工作有要求、作业有标准、事
事有人管、处处有人间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当年粮豆亩产增到95公斤,比1962年增产32%,1964
年在开展标准作业运动的同时,义开展了无草生产队和无草地号竞赛活动,在严重春旱情况
下,粮豆平均亩产仍保持上年水平。1965年更上一层楼,粮豆平均亩产达到110公斤,比1964
年增产15.8%,比建场初期增产44%。为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农业生产上二是加强了农机技术队伍建设与机务管理。原农建二师1954年在密山县举办
机务训练大队,培训拖拉机手近200人。学习时间半年。1955年农建二师三个团分别建农场,
五团由师机耕队分配来的驾驶员21名,助手14名,1954年五团参加师机训大队学习的学员45人,
以这些人为主体,组成五团机耕队。机械装备从原二师机耕队分来的拖拉机,C—80,纳齐,
福特各一台,1955年省农管厅调拨的新车C—80 5台。KC—07 2台,共10台机车。
机务队伍是农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随着农场的迅速发展,农机设备在不断增加,技术工
人靠机耕队的老家底,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又无专业技工学校,技工来源只能走自力更生、
自己培养的道路,因而,建场就注重抓机工培训工作,建场当年冬季就开办机训班,教员是技
术员和老驾驶员,学员从复员战士中挑选,三年培训拖拉机手和收割机手152人,这是二九○
农场机务队伍建设的显著特点。另一个特点是1956年创造的技术工人连锁培训法,固定培训对
象,个人制定两年的技术进步、规划,在实际中学习提高。即机务队兼管培训包车组长,包车
组长兼管培训驾驶员,驾驶员兼管培训学员的业务学习。以生产队为单位形成连锁培训网,使
机务队伍逐渐扩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建场初期的机务管理,参照友谊和曙光农场1954午的机务规章执行。在建场过程中,逐步
摸索建立自己的叨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车长负责制,当班交接制3双班保养制工;具备件
责任制;作业质量检验制等,建场就奠定了机务的三库一场建设标准,使机务管理工作走上了
正规化建设。根据农垦部1963年颁发的田间作业操作规程,结合农场实际,为进一步发挥机务
队伍的生产主力军作用,开展了田间作业标准化运动和劳动竞赛活动,当年粮豆增产32%,1964
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具体地制定田间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制度,进一步开展
田间作业标准化运动,向机务战线提出了“标准年”的口号,形成管理讲标准化,田间作业讲
标准化,机具检修讲标准化,人人讲制度,事事讲标准风气,在严重春旱条件下,粮豆单产仍
保持 1963年水平。1963年水平,粮豆亩产达到110公斤,第一次突破100公斤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