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经营管理

第八节 经营管理


农场初创时期,经营亏损,主要是新荒地产量低和损失浪费大所致。1958年又受“浮
夸风”的影响说了假话,结果留下了不少包袱。1959年清除了“共产风”给农场带来的危害,
经营管理工作有所改进,当年经营利润80多万元,甩掉1958的包袱后,净利润为13.2万元。
1960年开始推行定额管理制度,由于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定额管理没有付诸于实践,又亏
损一年。1961年试点以“包、定、奖”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制度,通过试点,1962年全场
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
展,粮豆平均亩产由1961年的55.5公斤上升到72公斤,比上年增产29.7%,全场24个农业生
产队,超产得奖的占79.2%,超产不得奖的占12.5%,不超产的占8.3%,“三包一奖四固定”
制度在实施中不断发展和完善。1963年在包、奖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三包之首是包产量,产
量高不一定是产值高,因而,产量指标分为两个内容,既包产量,产值,一奖原定超计划利
润提奖10%,为充分体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顺应广大职工的积极愿望,奖
的内容有新的改动,增加了产量递增奖,即产量增加1.0%,超计划利润提奖比例增加0.5%。
这一年粮豆平均亩产猛增到95公斤,比1962年又增产了32%,27个农业生产队超产得奖的占
97.5%,只有1个生产队不超产得奖。1964年管理制度基本未作改动,但自然条件不利,严
重春旱小麦大幅度减产,粮豆平均亩产仍保持1963年水平,27个农业生产队全面超产得奖,
包括畜牧和工副业生产单位,共提出奖金300万元,生产队留成120万元,职工个人得奖180
万元。1965年改为两结合工资制度,即作业由农场按生产队每个劳动力出勤255天发工资30元
的标准拨给作业工资总额,由生产队掌握统一评工记分,统一分值分配职工当月的作业工资,
产量工资从利润或减亏中提取,提成比例根据条件,年初一次核定,条件好的生产单位按三、
一、六比例提成,即30%,按评比记总分数统一分值分配给职工30%,生产单位留成10%上
交,条件差的单位可以按四、一、五比例提成,个别新建单位也可以按五、一、四提成,提
成比例一次定死,年终不变。实行两结合工资制,标志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它打破
了等级工资制和铁饭碗,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力地促进了
生产的大发展,当年粮豆平均亩产达到110公斤,比1964年又增长15.8%,实现经营利润122
万元,突破100万大关。
  二九○农场发展速度较快,在发展过程中,要求经营管理工作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农场的经营管理工作,以1959年清除“共产风”的干扰之后为起点,随着农场的发展而提高
的。1958年至1965年是二九○农场各项工作最兴旺发达时期,也是经营管理工作大提高的时
期。经营管理方面的各项制度,政策性比较强,农场之所以发展快,一个重要方面是政策适
应生产发展,用群众的话说就是“政策对了头,生产更上一层楼”。
  随着农场的扩大与发展。人员和设备逐年增加,产值和利润也逐年递增,到1965年,农
场已具有一定规模。其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见附表。
   1958年——1965年职工增长情况表 单位:人


   1958年——1965年主要机械拥有量 单位:台


   1958年——1965年农业生产情况表 单位:亩、万公斤、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