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建立“革委会”和反“右倾”

第三节 建立“革委会”和反“右倾”


“无联总”夺权以后,“三结合”领导班子尚未组成,机关一度瘫痪,职能作用不能很
好的发挥。1967年3月21日,根据周总理2月23日关于“省地县各级都以军事部门为主,党政机
关搞几个人参加,组织生产办公室”和“抓革命、促生产,三结合,大联合都以军队为主”的
指示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中兴边防站和二九○农场人民武装部参与了二九○农场的领导和
企业管理,起草了“关于成立二九○农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
指出:经民兵会议核心小组提名全场职工家属讨论,职工、干部代表会议通过以解放军代表付
清琚、武装部部长王文清为主,吸收林洛滨、刘朝英、杨志奇、田国庆、汤永禄、李平洲8名
组成二九○农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办公室由杨禄、周永禄、于钦增、郭和法负责处
理日常工作。这样,第一线指挥部行使了场领导的职权。
  各分场、各生产队也相继成立生产指挥小组。在各群众组织管辖范围内的群众,都有互相
比一比,“看谁的庄稼长的好”的劲头,加上这年风调雨顺,生产获得了大丰收。
  “无联总”夺权以后,各群众组织有的反对有的不服,在解放军支持下,经过十个多月的
商谈,实行了大联合。具备了建立革委会的条件。经过充分协商,由驻军、人武部和部分场领
导,造反派负责人组成了革命委员会筹备组,下设政治委员会、生产委员会,武装委员会、办
公室。经充分协商确定了革命委员会人选,上报合江地区革命委员会审批。
  11月18日经合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二九○农场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付清琚,
副主任杨志奇、杨玉文、刘风林、于莹娟、常委李平洲、刘统元、吕洪滨(学生)。
  革委会成立后,副主任刘风林和杨志奇在干部问题和权力问题上产生分歧,和党委刘统云
在处理付清问题上哟分歧,这样管委会内部矛盾重重。双方都认为是复杂的“三两”斗争。1968
年年底,根据省革委和兵团党委的指示,兵团筹建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场开始“反右倾、抓
班子、揭盖子、解决一个“权”字的群众运动”,革委会内部开展反右倾。
  1968年12月13日——1969年1月10日召开了第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二师政委窦宝印亲自领
导了会议。改组了革委会,撤销了副主任于莹娟、常委刘统元、委员王喜久、张宏志、杜洪高
5人的职务。对杨志奇进行批判帮助,留在革委会内。增补了新的常委和部分委员。机关也相
应的作了调整,下放了大批干部。这场运动是清队、深挖“三特一叛”的继续。由于兵团筹建
工作的进行,新革委会成员没有批复,对反右中“左”的东西在短时间内进行了部分的纠正。
  “文革”初期的农场经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特别是经过1963年到1965年建立起来的
富有经济成效的生产秩序未被打乱,广大干部和群众出于对党,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制度的
热爱,在大乱之年,仍然坚持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加上风调雨顺的好年
景,三年粮豆产量1.5亿公斤,平均年产9.5亿公斤,与发展中的8年相比年平均总产提高一
倍,二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116.5公斤,比前八年平均单产增长44.7%,三年实现经营利润1,082
万元,比前八年增长二点一倍。尤其1967年获得建场以来最好收成,粮豆总产达到6,220万
公斤,粮豆平均单产达到143.5公斤,获得经营利润6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