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经营管理和生产措施 一、经营管理。
组建兵团后的前几年,对“五条”“十六条”作了全面批判,全盘否定了原农场的经营经
验和生产经验,农场经过多年实践制定的规章制度全面废除,“精神万能”、“制度无用”的
思潮充斥一时。这就造成了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生产无计划,管理无制度,劳动无要求,消耗
无定额,成本无核算的局面。在经营管理上造成了“生产不汁成本,投资不讲效率,花钱不看
家底”的严重问题。其表现在:
1. 各种非生产人员编制扩大,管理费大大增加,如表列:
兵团时期管理费统计表
2.计划和财务管理大大削弱,超建、超购、超支、超编的四超现象十分普遍。
基本建设处于无计划状态,想盖什么房就盖什么房,购买物资无计划,开支费用无计划。
财务管理混乱,资金混线敞着口,基本建设资金,流动资金和各项专用基金概念不清,有钱就
花,专款不能专用。
3.经济核算观念薄弱,1972年春,77个基层核算单位进行了普遍的财务检查,发现有29
个单位不记帐。一营普遍是月末记帐。其中7连半个月不记现金帐,许多单位帐目混乱,数字
不清,手续不全,用白条子顶现金现象严重。对成本核算,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普遍建
立的单车核算、地号、作业核算,事实上已经取消,有的单位把库存材料、零件也摊入了生产
成本。在畜牧生产方面也有类似现象,月末畜群不盘点,饲料消耗无记录,出售的产品不作收
入,费用摊消不实。五营47连3月份上报畜牧业亏损58,914元,而月末在产品未盘作价,卖猪
381头,未作收入,经查实后,不但不亏,反而盈利16,000元。
4.基本统计不全不实,成为经济管理的严重障碍。建团时期,生产单位的统计人员撤销
改行。1970年后有所恢复,但配上的大都是新手,业务不熟,原始记录不及时、不准确,统计
报表大多是估计数字,有的完全听命于行政首长,这样,整个计划、财务甚至经营管理的多方
面的基础已经大大削弱,经济核算无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行动,凭主观意志办事。
二、生产措施。
在经济政策上,受“文化大革命”许多“左”的影响,把职工个人的家庭副业,甚至纯自
给性的生产,都认为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温床”,一再批判“小自由过杠”“自发资本主义倾
向”,家庭养猪、养鸡鸭、种点大蒜、黄烟等都被看作是“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1970年
以后兵团政策上稍有放宽,适当给点自由地,允许饲养少量家禽,但八团仍然控制的十分严格,
到1974年团“三干四代”会议上还提出自动交回自留地的口号。
1970年北方农业会议后,把农业学大寨的问题提到不适当的地位,当时副团长刘风林去大
寨参观回来后,盲目照搬大寨经验。1974年10月又派出以副团长刘继光和副政委林潘顺等72人
参观团到大寨参观学习。在农作物结构和栽培技术上有所改进,但又过分强调了千方百计“上
纲要”拼死拼活“过黄河”,照搬大寨和省内学大寨典型涝州公社的生产措施,扩大玉米种植
面积,由1969年的5.2万亩扩大到1974年的8万亩,1975年是13.3万亩,1976年是14.3万亩。
玉米的种植比例从11%上升到30%。在种植方法上,大力推广“一埯双株,人工抓把粪,坐
水埯种”,推广大豆满垄灌,玉米横穿带等等。这些在高寒地区和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的国营农
场很难适应的措施强行推广,造成生产上的倒退。群众说:一掩双株,一埯双枯,一棵喂牛、
一棵喂猪。
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盲目修水利,搞灌溉工程,建设所谓的旱涝保
收田,搞“海绵田”。在施工形式上,搞大兵团作战。1973年在38连为拍电影动用了全场
2,000多人,70多辆车集中在一起,声势浩大。
兵团建设从组织形式到生产指挥都强调军事化,不讲科学技术,不讲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
1969年麦收遇上涝灾,给麦收造成一定困难。现役干部为了锻炼部队过硬作风和按期完成麦
收任务,下命令冒雨抢收和连续作战,晚上也要收割。这样,麦收指挥部人员夜里出去巡视督
促,连队干部带领战士坚守阵地,在水里捞麦子,造成极大损失。“吃一堑长一智”,1969年
给水淹了,1970年的麦收又下了一道命令,要各营、连“突出一个早字”,在建军节以前全团
麦收要向兵团报捷,于是7月9日就开镰了,大部分小麦在黄熟中期,初期,个别的甚至在乳熟
期就收割了,全团24万余亩小麦,每亩至少少收20—25公斤,全团减收约480万公斤,加重了
亏损,1970年7月28日《兵团战士报》载:“二师八团于7月24日晚胜利完成了24.7万亩小麦
的收割任务,脱谷完成90%以上,比去年麦收提前完成一个月。”广大干部职工看了报纸都心
痛地说:“这真是遭踏粮食啊!”可团政委多次在会上讲:“这是全兵团第一个完成麦收,给
兵团麦收工作起了带头作用,政治上主动了,不能只算经济帐,要算政治帐”。《兵团战士报
》是这样报道的:八团的麦收“按着四好四个方面来安排麦收工作,把麦收的过程当成培养部
队过硬作风的过程,进一步加强部队两化建设的过程。在麦收战斗中以大批判为动力,狠抓路
线分析,采取一事一议一分线的方法,摆事分线,由线入观。他们除了在田间、地头、场院搞
批判以外,各连都普遍地建立了大批判专栏,开展小评论活动,大破右倾保守思想,大批‘生
产第一、技术第一’、‘物质刺激’和‘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等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使
每个指战员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使麦收获得了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