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第四节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1977年12月12日至1978年1月25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国营农场会议。二九○农
场根据《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记要》中“国营农场要实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的方针,开始扩大多种经营项目。副业方面:如编织(酒筐、土篮)、糖果、冰棍等
有所发展,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的束缚,农场经济结构调整很慢,这些项目仍然受到一定
范围,一定数量的限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展。个体劳动不敢开放,全场各生产队,家属等剩
余劳力,只能大部分从事以季节为限、以种地为主的农田生产。甚至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由
于受土地面积的限制或不适合于农田劳动而无所事事。
1979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下,农
场认真贯彻了总局提出的“突出主业(种植业)加强两翼林、牧、副、渔、工业)”的发展方针,
提高了对发展多种经营的主要性的认识,开始把发展多种经营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
1979年,农场党委在职工代表暨三级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对工副业要“大胆挖潜、革
新、创造”完成产值1,100万元的任务。1979年5月,成立渔业队,建立养渔池。1980年,在
制定全年计划和任务时提出:(1)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搞上去;(2)搞好畜牧业生产;(3)广开
生产门路,多方开辟财源,搞好工、副、交通生产。
1981年,农场制定了《关于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家庭副业》文件,对组织形式、发展方
针、管理体制,经营范围都做了明确规定。加强了对集体和个体生产的组积领导,充分发挥了
全民、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农场的多种经营得到迅速发展。1978年国家调整农产
品价格,而畜产品价格不调,因而出现养猪不如卖粮的局面,农场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采取
了只养肉食猪保证自给,不养商品猪的做法,养猪数急剧下降,随之出现养猪再度亏损。1981
年总结了养猪业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调整了畜牧业管理体制,农场成立畜产品经销站,实行
经、产、销一条龙管理,开始扭转养猪业下降的局面。1982年基本母猪存栏上升到954头,上
升率为33.6%。为此,农场总局发出《农场情况》说二九○农场:“实行产经销见面,养猪
生产绝路逢生”。1985午养猪专业户养猪4,000多头。
1981年场建小型奶粉厂,日处理鲜奶5,000公斤,解决了鲜牛奶滞销问题,饲养奶牛有所
发展,1983年全场饲养奶牛数增加到260头。1985年底已达370头。
二九○农场的养鸡业,由于管理不善,始终未摆脱亏损局面。1980年砍掉了五个分场的养
鸡点,计划发展户养解决职工生活用蛋。结果公养私养都未养起来,造成了场内鸡蛋供应紧张
的局面。1982年恢复各分场养鸡点,蛋禽饲养有了回升。1985年场决定建立禽肉加工厂,养鹅、
养鸡又出现了新的势头。养禽7.3万只。
二九○农场有发展渔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南有松花江、北有黑龙江,场内河流纵横交错,
资源极其丰富。但建场以来,满足于自捕自食对渔业的发展重视不够,一直坚持自然捕捞,
其产量不高不稳。
1978年开始转为捕捞与养殖相结合的方针,到1985年养殖水面已发展到2,000亩,年养殖
量达到24,000公斤。几年来积累了养殖经验,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3年兴建鲟
鳇鱼籽加工厂,1984年投产,1984、1985两年加工鱼籽950公斤,远销美国、香港等地。鱼籽
在国外市场上销路很广,场内加工也日趋发展。
为适应饲养业的发展,1984年场里又兴建了年产500万公斤的混合饲料加工厂,解决了全
场饲养业所需要的饲料问题。
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形势下,1985年场食品加工厂从江苏无锡市引进酱菜生产技术。产品质
量较好,已进入场内市场,丰富了职工生活。与此同日寸,场林业公司还从青岛引进了柳编技
术,柳编厂的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在企业横向联合方面,在山东办了两个厂,崂山联合饮料
厂,临邑联合木器厂,在黑龙江省内办了两个厂:七台河联合砖瓦厂,宝清联合煤矿。但因在
办这些联合企业时缺乏经验,均未成功,给农场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使集体和个体经济都有很大发展。过去农场的集体经济,只有
家属队集体经营的农业和养猪业,还没有个体经营。1978年只有三个老头,在总场商店门前摆
小摊卖菜籽和修鞋,入夏后有个别家属将自己种的菜剩余部分拿到门前卖,为农场的集市贸易
开了头,此后年年有发展,品种也逐渐多样化。1982年总场筹建简易市场,1983年个体经商户
从3户发展到23户。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集市贸易更加活跃,1985年个体经商户已发展到129
户,市场呈现繁柴景象,商品有鸡、鸭、鱼、肉、蛋,衣、帽、鞋、袜、布,瓜果蔬菜,烟酒
糖小百货,家俱电器,等400余种,据统计年成交额达10万余元。
1985年全场多种经营项目发展到3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