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栽培

第五节 栽培


一、种子准备
1.种子精选
①、小麦选种:六十年代二九○农场只有八台苏式选种机,机具不足,采取机选种和风选相
结合。七十年代以后,选种机增加到15台,小麦种百分之百的选种,不选种播种,按生产事故处
理。
②、大豆选种:大豆选种从六十年代开始,采用螺旋式粒选器选豆种,八十年代加筛选和清
选机选种。
③、玉米选种:1968年开始玉米精量点播,严格用筛子按盘号分级选种,选后按号分级保管
使用。
2.种子处理
①、小麦种子处理: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用汞制剂赛力散,西力生拌种灭菌。八十年代
汞制停产,使用克菌丹,多菌灵,拌种双等农药拌种。
②、玉米种处理:拌赛力散、克菌灵防病,拌杀虫剂防虫。
③、大豆种处理:五寸年代建场初期豆种接种根瘤菌,六十年代拌钼酸铵微肥,八十年代拌
“多福灵”防病杀虫。
二、播 期
1.小麦播期:小麦播期变化不大。只是1957年和1973年出现异常,4月21日后才开始播种,
5月30日结束。这两年小麦产量较低,分别只有54公斤和55公斤。
2.大豆播期:六十年代主要运用综合机械灭草措施,分期播种,分期管理,分三期播种,第
一期5月上旬,第二期5月中旬,第三期5月下旬。1978年开始使用化学灭草剂后,播期集中在
5月5日至20日。
3.玉米播期:建场到现在都很注意玉米播期,防秋霜危害,历年在5月5日至15日播玉米。
三、行距变革
1.小麦行距:主要用15公分和7.5公分两种行距。六十年和七十年代曾试种过30公分和45公
分行距的小麦。
2.大豆行距:五十年代60公分,1965年提出缩垄增行,种植45公分。七十年代以后50公
分为主。耕作改制试种过70公分两条卡,精量点播,和30公分行距。
3.玉米行距: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行距60公分,八十年代玉米精点行距70公分。
四、密度革化
1.小麦密度:六十年代前小麦密度垧保苗600~650万株。六十年代种植合作系统垧保苗
650~700万株。八十年代增加到700—750万株。
2.大豆密度:五十年代种植满仓金品种,较繁茂垧保苗株数30~35万株。六十年代种植东
农四号,垧保苗38—40万株,黑龙124111句保苗45万株。七十年代种植合丰22,垧保苗40万株,
哈光1654垧保苗45万株。
3.玉米密度:五十年代种植白头霜,黄金塔,垧保苗3.5~3.8万株,七十年代种植克双13
号、嫩单三号、龙单一号、垧保苗4.5~5万株。
五、施 肥
1.小麦施肥:建场初期种小麦不施肥。六十年代开始给小麦施种肥。七十年代开始给小麦追
肥种和尿素秋施,八十年代亩施肥增加到4.5公斤。
2.大豆施肥:六十年代前大豆不施肥,七十年代开始大面积施肥,采取分箱深侧施肥,施肥
量逐步增加到亩施肥2.5公斤。
3.玉米施肥:
①基肥:二九○农场历年积造的有机肥主要给玉米做基肥用。
②种肥:六十年代玉米亩施过石粒肥13~20公斤,硝安4~6公斤,七十年代亩施过石粒肥27
公斤,尿素6公斤。
③追肥:六十年代追硝安13公斤左右,七十年代追尿素27公斤。1981年开始推广垄包肥。
六、田间管理
1.小麦田间管理
①喷施2.4DJ脂灭草:从六十年代开始喷施2.4DJ脂灭草。1965年二九○农场用飞机喷2.4DJ
脂灭草。同时加施尿素作追肥。
②压青苗和苗耙:六十年代播种后架空,小麦生长过旺的地进行了压青苗。七十年代在白浆
土地上种麦,雨后板结出苗困难,采取耙地和重压破板结办法。
③中耕和人工锄草:六十年代种植的30公分和45公分行距小麦,可机械中耕一次,人工除草
一次。
④防治病虫害:1972年小麦粘虫大发生,平均每平方米30尖幼虫,全场进行了大面积药剂防
治,喷撒666粉。
2.大豆田间管理
①苗耕及苗前耕灭草:这是六十年代机械灭草的主要措施之一,效率高,杀草效果好,但苗
耕伤根较重,化学灭草后,苗耕灭草基本不再进行。
②蒙头土:1969年开始推广蒙头土,运用几年对灭草有一定效果,但对大豆生长有一定抑制
作用,采用化学除草后再不搞蒙头土灭草。
③播前封闭除草:六十年代利用草籽粒小,吸水快,萌发早于大豆特点,在大豆播前诱发杂
草,耕地灭之。七十年代已不用。
④中耕灭草: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耕三次,早中耕晚结束,1978年开始用化学除草,进
行二次中耕松土和灭草。
⑤化学除草:二九○农场1978年开始大豆化学除草:土壤处理用过氟乐灵、拉索、利谷隆。
拉索和利谷隆效果不好,1979年以后已不用。1982年开始用灭草猛。和茎叶处理的枯草多,
拿捕净。
⑥防治虫害:1982年6月暴发了一次从未发生的草地螟,全场受灾10万亩左右,最多每平方
米30~50头,大豆叶被吃成网状,全场40余台机动喷雾器进行防治。
3.玉米田间管理
①人工除草和间苗:这是从建场到现在玉米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人工间苗除草两次。
②中耕:玉米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都是中耕三次,追肥一次。
七、收 获
1.小麦收获: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主要采取机械直收和人工收割相结合。
1963年开始推广分段收割,1975年小麦分段收割大面积运用,小麦提早收割,减少晒场压力。
2.大豆收获:六十年代主要是适时直接收割,防止破碎、炸夹、提高收割质量。
1974年学习外地经验,人工割晒,机械拾禾,但由于割期过早,出现青豆和胖豆、影响大豆
质量。
1982年天旱大豆长的矮小,机械无法直收,全场大豆全部人工收割,并铺机械拾禾,收割
质量很好,收割损失很少。
3.玉米收获:六十年代玉米站仟下棒,运到场院扒皮脱谷,或带皮康拜因脱谷。
七十年代玉米收割,站杆扒皮下棒,光棒运到场院脱谷。七十年代后期,推广过人工放铺,
自动康拜因拾禾脱谷,但因收割损失大,未推广开。上冻后用康拜因直接收割,也因掉棒多,
籽粒破碎损失大没有大面积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