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肥料

第七节 肥料



一、化 肥
建场初期开荒整地,土壤正在熟化过程之中,养分含量较高,当时是如何提高耕作水
平,熟化土壤释放养份。国家化肥供应很少,这一时期基本上不施肥。
1962年开始给小麦、玉米施用化肥。小麦亩施硝安2公斤,过石粒肥6.5公斤,玉米
垧施硝酸10公斤(包括追肥),过石粒肥4.5公斤。
1966年以后,随着生产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下降,化肥施用已成为生产上不可缺少的
一项生产措施,大豆地由过去不施肥,开始施用化肥,施肥数量由少逐渐增加。小麦亩施标
肥由1970年的20公斤,1981年增加到30公斤。施肥技术也不断改进,小麦由过去单一施用种
肥,发展为追肥,秋施尿素。大豆施肥技术由过去的分箱同层施肥,改进提高为双侧深施和
三项施肥和分层深施。
二、有机肥
1965年开始对积造肥工作就比较重视了,每年利用春、冬两季农闲季节积肥万吨左右,
供菜地和玉米地施用。
积造肥数量 单位:万公斤


1968年请来牡丹江农科所的农艺师,传授冬季高温造肥技术。在二分场十五次召开了冬
季造肥技术传授现场会。
1970年二九○农场发出文件,要求各生产队成立专业性积肥队伍,按每1,000亩耕地
配1名积肥员,3名积肥员配1台(马)车,1名积肥员要求一年积造肥50万公斤。按积肥数量和
质量评分记奖。积造肥数最成倍增加。
1973年全场向江河开战挖河泥草炭改土。因当时化肥供应不足,用草炭制造粒肥给小麦
做种肥,后经调查,草灰粒肥速效养分太低,做种肥没有增产作用,停止了施用。
1983年二九○农场实行了土地培肥基金政策,年初在下达生产计划的同时下达秸杆还田,
清种绿肥和复种肥,有机肥改土面积的任务,按上年未实际耕地面积(三年内新开荒地不计
算在内),每亩提取土地培肥基金1元,作为有机肥,秸杆还田,绿肥等项措施基金,此项基
金由总场统一掌握使用,年初一次下转,生产单位直接记入作物成本及其它费用。基金返还
按以肥改土每亩5元,秸杆还田每亩2元,压绿肥每亩3元的标准,经农业科验收,总场给予
拨款。生产队冲藏作物成本和其它费用。
三、绿 肥
建场30年,土壤肥力下降一半,开荒年限越长肥力越低。如开荒年限较长的14队和34
队,土壤水解氮4.5~4.9毫克/100克土,而开荒年限短的37队和48队,水解氮百克土中
含7~7.5毫克,土壤有机质由6~8%下降到2.5~3.5%,每年减0.033%,培肥地力
成了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1981年开始种植草木栖和白花草木栖、油菜、民豌豆,线麻等绿肥作物,翻压后效果
显著。
1983年调查,34队翻压油菜种小麦亩产63公斤,比豆槎种小麦亩产56公斤,增产12.4%,
科研站压草木栖种小麦亩产136.5公斤,比麦槎种小麦亩产83公斤,增产64.5%,翻压
豌豆种小麦亩产132公斤,比玉米槎种小麦亩产112公斤增产17.7%。
四、秸杆还田
1964年开始玉米站杆翻压还田,但给种大豆,田间管理带来困难,苗耕易被残查挂上
伤苗,中耕容易堵锄齿,因此没有大面积推广。
1981年推广联合收获机上按装粉碎抛撒器,抛撒麦杆还回,效果较好。11队麦秸还田大豆
亩产151.5公斤,比不还田大豆亩产99公斤,增产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