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灾害

第九节 灾害



一、低温冷害
二九○农场1957年至1976年,20年的平均温度1.6℃,1969年全年平均气温0.3℃,比
历年平均气温少1.92℃,叫至八月份生育期间的温度低3℃左右。
大豆、玉米播种出苗后至成熟都处在低温条件下,生长和发育都受到延续性冷害的阻碍,
不能正常成熟,大豆青粒占30%左右,玉米青棒率高,由于低温冷害的影响,大豆亩产47.5
公斤,比1957年至1976年20年全场平均大
生育期间平均气温


豆亩产70公斤,低22公斤,减产32.2%,玉米亩产82公斤,比1957年至1976年20年平均
玉米亩产141公斤,低59公斤,减少41.7%。
二、涝 灾
1972年秋涝,土壤饱和低洼处积水,冬季大雪,地面积雪层度平均30公分,1973年春天冰
雪溶化后,80%的耕地被没在水里或土壤饱和不能播种,4月21日才在高岗地开始播种小麦,5
月份才开始大面积麦播,5月31日结束小麦播种。在小麦灌浆和腊熟期又遇高温逼熟青枯,籽粒
千粒重下降5克左右,亩产55公斤,比1957年至1976年20年小麦平均亩产91公斤,减产39.3%。
1981年麦收时节,连续下雨40多天,70%的小麦泡在地里。初期放晒的小麦发芽连成一条
长“龙”,未收的小麦在麦穗上发芽。这一年全场种植小麦29,173万亩,长势很好,予测平
均亩产215公斤,收回小麦平均亩产107.2公斤。其中有11.5万亩是在上冻后在冰上脱谷,
每亩收回50公斤。上冻后收回的小麦全是等外粮不能做口粮,只能做饲料粮。据统计:1981
年的涝灾损失小麦3,144.5万公斤。
三、旱 灾
1975年至1979年,二九○农场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大旱,五年的平均年降雨量349.5毫
米,是建场25年平均降雨量的67.1%。
1975年—1979年早期年降雨量 单位:毫米


旱的小麦底叶发黄,植株矮小,产量低。
干旱期间的亩产 单位:公斤


历年开荒和播种面积粮豆产量 单位:亩、公斤、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