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务管理与标准化
第二节 机务管理与标准化
二九○农机机务管理工作,开始是按照友谊农场和曙光农场1954年的规章执行
的。在二九○农场建场30年间,机务管理工作大体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5年至1957年。建场时,农建二师机耕队调配来10台机车和几十台农具,
管理主要抓了新机器的磨合,在前三年的开荒中要求是严格的。据五团机耕队秋季施工军
政工作总结记载,机务管理工作“逐步摸索建立了各种切实可行的责任制度。如:“机
车车长责任制;双班保养责任制,机车拖挂农具制;工具副件员责任制和作业质量责任制。”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机务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1953年至1962年。机务管理机构逐年健全,机务区逐步建立。30多个农业
生产队,建立了20多个农具停放场和简易油料库。
第三阶段,1963年至1966年,这一阶段是二九○农场机务管理工作大提高阶段。在这一
阶段,全场全面开始建立“三库一场”,即零件库油料库保养间,农具场,并制定了机务区
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规则。场长王强1964年向全场机务战线提出了“标准年”的口号。要求管
理标准化、机具检修标准化、机业械作标准化。形成了人人讲制度,事事讲标准的好风气。
由于制定健全了一系列机务规章制度,开展学习友谊农场郝焕文机车组先进事迹的活动,使
在全场机务工作中开展的认真进行保养,合理使用机车,贯彻标准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比劳动、看干劲,比保养、看效率,比困难、看互助,比勤俭、看节约,比安全,看有无
事故,比学习,看提高”的竞赛,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四阶段,1966年下半年至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机务管理规章制度被认
为是管、卡压受到批判。机务管理机构大大削弱,大专院校毕业的机务技术人员被下放劳动,
1968年至1670年二年多时间内,全场只留一名二级农具手管理机务工作,致使机务管理陷于
混乱状态,责任事故层出不穷,田间作业和机械维修、保养质量下降。在此期间,广大机务
人员面对机务管理混乱状态,于心不忍,还是保留了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1972年以后机务
工作有所加强,团司令部电相继下发了一些机务工作措施和“关于加强机务管理,认真做好
“三库一场”和技术保养歼灭战的工作指示。”使得机务管理工作没有完全瘫痪。
第五阶段,1977年至1983年。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各方面工作开始整顿。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农场总局开展了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二九
○农场恢复执行了1964年制定的机务管理五大规章制度和三项规程。即“三库一场”制度;
机器使用维修管理制度;技术培训和技术传授制度;技术档案制度;计划、总结、事故报告
分析制度。三项规程是农业机器操作规程3安全生产规程;田间标准作业规程。在“三库一
场”建设中,坚持了“四个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技术,统一管理制度。
五大制度,三项规程,四个统一的贯彻实行,使全场机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1978年农
场总局召开机务管理定标会,决定在全局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并颁发了生产队机务管
理十项标准,1979年农机科对全场机务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大检查,提出了以机务规章为准
则,以生产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为依据,搞好机务管理整顿,制定了机务整顿方案。在“三
库一场”建设上严格地强调了“四个统一”,并具体地提出了建设“三库一场”的要求:
1.农具场面积为50米X70米,做到六有,三无,一平整。“六有”是:有临时和永久农
具停放场,场地周围有排水沟,有防风林和绿化林带;有管理责任制3有机件放置台架;有农
具检查校正平台。“三无”是:场地长年无积雪、积水、无无杂草。“一平整”是:场地平
整,停雨四小时后不泥泞。农具停放要做到擦拭干净,排列整齐,涂油防锈,离地垫起不变
形,用完及时修好保养好。
2.零件库要求砖瓦结构,200平方米左右,设专职保管员,库内做到分类保管,分类摆
放整齐,皮带挂起,精密易损件装箱,出入库手续清楚有制度,废旧件妥善保管,达到铁离
地,绳离墙,胶质件避光,精密件装箱,木质件打捆装箱,帐卡物不乱帐,为单车核算提供
真实依据。
3.油料库砖瓦结构,大油罐地下或半地下式,以防蒸发,设专职油料员,油料库各种
用具和室内外要清洁,周围有防风林,无杂草,各种油桶分类摆放整齐,桶盖要严密不进灰、
土、油桶定期洗刷、擦净。领取油料严格手续,计量过称,有筲理责任制,打防火设备,并
实用可靠,废油有回收设施,并妥善处理,节约用油。大汕罐要涂银粉、垫起,做到缓冲卸
油,浮子取油三级过滤,密封加油,燃油沉淀96小时以上。起动机用油做到有专门容器,
按比例混合,用密闭容器搅拌好,统一发给机车组。黄油须用加注器加入黄油枪,田间地头
川的各种加汕工具必须有专设箱保管,保持清洁。
4.保养问砖瓦结构,面积为250平方米,做到六有一经常,有门、有锁、有地沟、有工
作台案、有简易维修工具,有防火设备、有保养计划和各类机型的保养条例,指定专人负责
管理,经常保持室内外清洁。
5.统一机车和农具的使用保养维修制度,实行常年修理和一级修理制。拖拉机保养抓住
了“净、紧、调”三关,在净字上狠下功夫。达到“五净”:油、水、空气、机器、工具净。
“四不漏”:油、水、空气、电不漏。“六封密”:柴油箱、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
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封密。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对进厂一级修理的拖拉机全部进行
打砂喷漆。机车平均每两年半可喷一次漆,始终保持机车外表整洁。1978年以后,机车都保
持完好状态。就连已经提完折旧报废在用的93台链轨车(占链轨车的40%)和80台收获机(占
收获机的44%)在内,都技术状态完好,发挥效率。农具检修技术质量大部份达到“六不,
三灵活,一完好”,即不缺件,不变形,不锈蚀、不钝刃、不松动、不缺油、升降灵活,操
作灵活,传动灵活,技术状态完好,每年冬检后进行全面大检查,验收检修质量,对达到标
准者发给合格证,坚持了验收不合格的农具不准作业,并建立健全了机车责任制。
第六阶段,1984年。1984年农场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生产责任制,农机具的经营形
式,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变化,由公有转为集体和个人承包。1985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
把农机具转让给家庭农场和个人。转让后农机具所有者有经营权,使用权。转让款五年还清。
转让后的产权归家庭农场或个人所有。这一年,全场农机具转让3,220台件,占农机具总数
的80%以上。农机具转让款达135.1万元。这一年,家庭农场自筹资金购买小四轮拖拉机135
台,加上原有的50台,总计达到185台。改革后的农机具管理由原来集中统一停放、保管、变
为分散停放,家庭农场或个人保管。原来的标准农具场荒芜,保养间弃用,有的租赁给私人
养牛,没有转让的农机具,没有租赁的保养间,有的丢失和损坏。由于农机具转让后新的管
理措施没有跟上,全场机务管理水平开始下降。田间机械耕作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机具不配
套,组织不合理,大马拉小车,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受到影响。1985年下半年场里认真总结了
农机管理上的经验教训,开始研究制订新形势下的农机管理措施,农机管理工作逐步开始好
转。
二九○农场是一个大型的机械化农场,“文化大革命”前的机务管理工作已经跨入先进
行列。“文革”中各种规章制度遭到破坏,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后,农场标准化管理恢复很
快,连续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受到各种奖励。
1978年,二九○农场成为总局第一批命名为机务管理标准化农场之一,有18个生产队成
为第一批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1979年被宝泉岭管理局授于“机务管理标兵场”称号,并
授于6队、3队,33队为“机务管理标兵队”称号,各奖励16时电视机一台,奖给机务科摩托
车一辆。另有20个生产队进入标准化的行列。1980年,又有8个生产队评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
产队,二九○农场第二次被命名为总局机务管理标准化农场,奖给130汽车一台,1981年4个
生产队被批准为标准化生产队。1982年5个生产队批准为标准化生产队。这一年全场55个农牧
生产队全部实现了机务管理标准化,达到了总局提出的1982年内“全部实现标准化场和标准
化队”的要求。宝泉岭管理局奖给每个生产队一个电路分析器或转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