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机修理
第四节 农机修理
二九○农场的农机修理工作,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在建场30年间,已
经建立了完整的三级修理网。
一、修配厂的建立与发展
二九○农场修配厂建于1955年。当时厂址在富锦县城内。厂房及设备有草房一间、30车
床一台,8尺皮带床一台,皮带铣床一台,皮带钻床一台,电焊机(带发电机)一台,烘炉两盘,
气焊一套。技术工人有27名,管理干部4名。第一任厂长刘宪臣,副厂长王成章。修理工、钳
工随机耕队过松花江到开荒工地,其余人员及设备驻富锦加工简易农机件。
1956年秋后搬迁进总场,当时新厂房还未完工,临时在总场区一个高地上搭帐蓬坚持修
理工作。据1956年冬检工作总结记载:1956年冬检工作是我场建场以来第一次,在省工作组
和兄弟场大力支持下,完成19台拖拉机和3台汽车的修理和保养任务,按计划降低成本2,188
元。这年冬天,还赶制了一批新农具缺少的机件1,647件,又赶制一架仿新疆八一农场的粒
肥制造机及11台场设计的手摇圆筒式粒肥制造器。当时,为了应急,修理工刘俊明利用废料
制造一台万能油泵试验器,喷油嘴修复工具,手动研磨卡等。焊工唐书亭用一种简易的配方制
造普通焊条。保证了1965年冬检的顺利进行。
1957年修理厂全部搬进新建的大车间。此车间由富锦工程队包建。面积1,000平方米。
按苏式1610型厂房设计建造。年修200标准台。修理厂厂房的使用,生产逐步转入正规,机车
开始大修,1958年扩建了翻砂车间,为制造工作母机创造了条件。为扩大生产,开创制作土
龙门刨,水泥底坐,水泥立柱,可以加工2米长的工件,垦荒战士叫它“功劳刨”。有了它,
为后来制造皮带车床、牛头刨、台钻等设备打下了基础。这个土设备是修理厂技术工人智慧
的结晶,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精神的体现,没有设备自己造,这是二九○农场修理厂的光
荣传统。这台土龙门刨从1658年制造投入使用后一直延用到1976年被自制的3米龙门刨所代替。
1959年修理厂大发展,人员增加到96人,分设两个大车间。修理车间主任季炳泉、石家
祥,加工车间主任李明泰。1962年扩建加工车间,厂房800平方米,1963年正式投入使用,
加工能力大大加强。从1962年开始大批制作牛头刨、大台钻,装备修理所和生产队修理组。
在此期间,农机配件的生产也扩大了项目,大批制造东方红拖拉机的元宝梁,东北农垦总局
修配生产会议向二九○农场订货200个。车间主任李明泰为加快进度提高加工效率,积极搞革
新,自己设计制造了一套胎具刀具,改进加工方法,变一把刀加工为多刀同时加工,提高工
效8~10倍。原先一个班次加工一个元宝梁,提高到—个小时加工一个,为修理厂大量加工元
宝梁闯出了路子。当时友谊农场修理厂前来参观学习,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这一技术。李
明泰得了发明奖150元。为解决生产队加油困难,修理厂制作了一大批手推油泵,深受欢迎,
销售到松花江两岸的农场。
1962年在检修匈牙利进口的AC—400自动收割机时,遇到了缺件困难,键筐筛曲拐轴断
裂,已无法焊修。修理厂自己动手冲压成新的曲拐轴,解决了难题,为1964、1965年大量改
装C—6收割机茎杆筛为键筐筛打下了基础,解决了技术难题,曲拐轴也远销垦区各农场,青
海一农场在跑遍全国之后才在二九○农场修理厂买到。
1969年,兵团组建后,为战备服务,成立了军工生产车间,制造半自动步枪的击发机和
枪管,土法上马又制造一些小设备,电镀、热处理也同时上马。
1970年新翻砂车间680平方米落成,相继扩建冲天炉90平方米,电焊、烘炉、热处理车间
350平方米,这样,修理厂已初具规模,各种设备也齐全了,有的已更新,逐步完善。尤其是
大型龙门刨的生产制造,检验了修理厂的生产能力,把全场6个化铁炉集中使用,同时化铁,
分两次浇铸成7吨多重的3米龙门刨床底座,整个龙门刨重15吨多。
在农机事业发展上,有一度物资紧张,零件缺乏,为确保检修正常进行,二九○修理厂除
大量制作设备和另部件以外,十分注意修旧利废,1963年,成立旧件修复班,以修复轴类另
件支重轮到轴承,发展到1982年11月正式建立修复车间,在修复工艺和项目上,都有增加。
1973年发展了硫化生产。1978年发展了尼龙压铸,生产技术、工艺水平都有提高,农业机械
上应用的胶质件和尼龙配件,修理厂都能制作,并且还投入市场。还生产了卸煤输送机12台,
仿制悬挂割晒机52台,升运灌袋机50台,大型喷雾机15台。
据1982年统计,修理厂有职工257人,生产工人206人,技术干部7人,其中工程师3人,
助工21人,技术员3人,四级工以上77人,三级工33人,三级工以下96人,有生产房8,796
平方米,全年总产值126万元,修理产值43.2万元,农机配件年产12万件,1982年修拖拉机
74台,小型车引1台,座机20台,还完成修复、另件和外修任务。五个分场修理所都备有车床,
铣床、钻床、电焊、气焊等设备。55个生产队都有修理组。1985年各修理所、修理组承包给
组或个人,自负盈亏,各级修理人员及设备都有减少,修理能力降低。
二、修理制度
开荒建场时,修理工作没有系统完整的制度,基本是故障修理法,机器随坏随修。后来
延用苏联早期的多级修理和冬季检修法,一年一修,逢冬必修,无计划无制度修理。1964年
以后,在标准化运动中,逐步建立完善常年修理制,规定了修理厂承担拖拉机、内燃机的大
小修和主要农机配件生产,分场修理所承担拖拉机内燃机的高号保养和一般农机配件的生产,
生产队修理组负责拖拉机内燃机的低号保养和农具的保养修理。作到组织、人员、设配、任
务四落实。还严格了技术保养和修理间距,按耗油量做计划,按时按号按项目按间距进行。
1968年3月23日场革委会生产委员会在关于改革拖拉机、内燃机修理间距和技术保养周期的通
知”中规定:1.取消拖拉机、内燃机的大、小修之别,均改为一次修理,并调整修理间距;
2.技术保养周期也作了适当的调整;3.新保养周期的修理间距自1968年4月开始实行。从这
个改革以后,二九○农场一直坚持了一级修理和常年修理。这一经验,1981年在黑龙江国营
农场总局修理工作会议和1982年在农垦部生产局修理工作会议上先后作了典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