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机队伍发展与培训

第五节 农机队伍发展与培训


一、农机队伍发展
二九○农场农机队伍的发展大体分五个阶段。1955—1957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机务
工人来自三方面。一是农建二师机耕队分来一部分机务工人,二是省农管厅的东北各农场抽
调来一批机务工人;三是1955年1956年,从复转官兵中挑选了一批副班级以上干部骨干,办
了两期机务学习班。到1957年全场机务工人只有40名。这些机务人员,思想觉悟高,责任心
强,肯钻研技术,十分珍爱机车,成为开荒建场的主力军。他们在时间短,任务重,经验不
足的情况下,克服了天热、蚊子叮、牛蒙咬、狍子坑、柳树墩、湿洼地、堵犁、拖堆、陷车、
陷犁等种种困难,大力开垦荒地。建场初期,机耕队6个车组,3个月时期就开荒45,300亩,
第二年全场开荒126,388亩,涌现出优秀拖拉机手朱佩英、郑守勉等11人、C—80—9号车组
1956年被黑龙江省团委授于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车长张剑心,驾驶员皇甫烈海被评为建设
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
1956年新进AC—400收获机5台,C—6收获机l台。从拖拉机手中选出6名骨干担任收获
机车长,他们是张立钧、刘宗志、毛振河、张剑心、倪学杰、陈芳文。
1958—1962年为农机队伍为发展的第二阶段,1958年和1959年从成都转业官兵中和山东
支边青年中选拔了一批青年上车。这批青年身强力壮,好学上进,开荒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
积极性很高。当时在总路线的鼓舞下,全场机务战线开展劳动竞赛。1961年三分场成立了一
个“三八”包车组。这个包车组效率高、标准作业好、保养机车细致,连续几年无任何事故。
车长宋淑英连续3年被评为场级五好青年。“三八”包车组受到东北农垦总局的表彰。这一阶
段农机队伍随着农场生产建设发展很快。机务工人由1957年的40名发展到583名。
1963年至1967年是农机队伍发展的第三阶段。1963年农机工人比1962年有所减少,主要
原因是从机务工人中选拔了一批行政干部。这一时期机务工人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从1963
年来场的北京知识青年中选拔了一部分青年充实机务队伍。第四阶段是1968年至1979年,
“文革”开始后,大批城市知青来场,使农场职工队伍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机务工人成倍的
增加,1968年由1967年的451名增加到1,234名,1977年达到2,007名。1970年以后,机务
工人逐年有所下降,原因是从机务工人中抽调了一大批优秀知年充实干部、文教卫生队伍。
1978年以后至1985年为第五阶段。这一阶段二九○农场机务队伍质的变化较大,1978年
以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参军、上学。仅1978年这一年,机务骨干就走了300余人。有的车
车长驾驶员全部都走了,造成了有车无人开的局面。为了迅速解决机务人员缺乏的问题,场
里采取了两项紧急措施,—是动员老机务人员重返第一线,二是选拔职工子弟上车,加强技
术培训。1978年至1980年先后办了3期新学远培训班,培训新机务工人667名,这才缓和了机
务队伍人员短缺的情况。以后几年,机务队伍逐步走向稳定,机务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
1985年又是特殊年份,全面兴办家庭农场机车转让到个人和机组,一时管理没跟上,出
现了新情况,没开过车的马车老板买了康拜因,有的买了拖拉机让自己没下学的孩子开车。
这一年,大批没能转让到机车的老驾驶员离开了机务队伍,机务工人从1984年的2,412人锐
减到2,097人。
二、农机队伍培训
1955年建场以后,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拖拉机、收获机不断增多,师机耕队和省农管厅
调来的一批机务工人满足不了机务工作发展的需要。农场党委和领导决心走自力更生,自己
培养技术工人的道路。一建场就注意抓培训工作,这是二九○农场机务队伍建设的重要特点。
1955年开荒建场第一年就开始培训,地点借富锦县招待所和旅馆,教员是技术员和老驾驶员,
学员从复员战士中挑选。1956年创造了技术工人连锁培训法,在实际中学习。固定培训对象,
调整包车组人员配备,包车组或车间(修配厂)负责完成培训任务。具体兼管学习的办法:机
务队长兼管全队的包车组组长,包车组长兼管三级司机、学员各一名,四级司机兼管司机、
学员各一名。一环扣一环的兼管学习,形成连锁式的培训网。在以后的30年问,二九○农场
农机管理部门几乎年年都有各种机务工人学习班。培训时间多是放在冬、春农闲季节。培训
方法一是专题培训、二是以会代训,培训中始终坚持理论与总结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这
种培训方法容易接受,提高快。对于提高全场机务队伍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5——1985年农机队伍培训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