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森林资源及生态变化 一、森林资源
二九○农场建场初期,境内的天然次生林和柳条通总面积达8万亩。海拔58米以上地区,
植被几乎全是天然次生林,郁闭度0.3~0.9。海拔56米以下的松、黑两江沿岸及江中岛屿生
长的柳条,面积约十万亩。全场森林复被率在7.2%左右。乔木树种有柞树、白桦、紫桦、黑
桦、山杨、大青杨、水曲柳、黄菠萝、康椴、稠李等。亚乔木树种有:山丁子、山梨、怀槐、
色木、山里红、茶条槭等。灌木有:胡枝子、榛子、珍珠梅、大黄柳、刺莓蔷薇,鸡构条荚
迷、明开夜合、悬沟子、越桔柳、刺五加、卫茅、忍冬等。另外,在黑龙江省沿岸林中还生
长有浆果,山葡萄,以张柱通、二号通、四号通、榆树通、水曲柳通、朱兰通、施家岛为最
多。山葡萄是嫁接良种葡萄,优良砧木。
由于森林茂密、林中禽、兽经常成群出没。野生动物有狍子、狐狸、狼、野猪、熊、猞
猁、雪兔、花鼠、黄鼠狼等。禽类有:天鹅,丹顶鹤、灰鹤、乌鸡、野鸡、大雁、鹌鹑等
二、生态变化
二九○农场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连片。1955年建场后,每年都大面积开荒,从1955年至
1965年10年间,共开垦荒地53万亩。高平地区的天然次生林有6万多亩被烧垦,全场自然林
复被率由建场初期的7.2%降到1.7%据统计,到1985年全场自然林面积只有1.9万亩,尚存
的自然林多数分布在江通、岸边和耕地的边缘,面积小、零散、密度较大,生长缓慢。分布
情况如下:
1985年全场自然林分布统计
随着自然林的逐年减少,生态因子的变化,二九○农场境内的气候也逐年发生变化。最突
出的风沙、干旱、早霜等自然灾害逐年加重,尤其是春风逐年加大。以四月平均风速为例,从
1957年到1971年呈现四个起伏:
第一个起伏:从1957年至1960年,其峰顶1959年,风速为5.3m/秒,
第二个起伏:从1960年至1962年,其峰顶1962年,风速为5.8m/秒;
第三个起伏:从1963年至1968年,其峰顶1666年,风速为6.4m/秒;
第四个起伏:从1969年至1971年,其峰顶1.971年,风速为6.9m/秒。
由于风速加大,沙爆次数也逐年增多,1960年以前没有沙爆现象。六十年代前五年发生
四次,后五年发生十次;七十年代前二年达到九次。1971年,四分场三十四队六号地(小麦),
两次大风刮走表土六公分,核40吨/亩,麦根被刮出晒干。三分场二十三队二号地1,200市
小麦,因受风害,播种四次,当年亩产仅33.3公斤。
随着自然林地和草原大面积变为耕地,人们生产活动范田逐步扩大,二九○农场境内的
动物,鸟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72年已见不到狗熊,1982年已见不到野猪。狍子的数量
大大减少,狼也几乎绝迹。春、秋偶有雁群飞过,也不落地寻食歇息。唯有狐狸增多,这与
田间鼠类增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