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树造林与四旁绿化 一、植树造林
二九○农场地处低温平原,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内涝、干旱、风沙。林业建设的
方针是:优先营造农田防护林,使耕地条田化、林网化,同时营造四旁绿化林、经济林和薪
炭林。
二九○农场建场三十年,植树造林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至1964年,植树造林
没有整体规划,苗木生产基础差,有什么种育什么苗,有什么苗栽什么树,只是在大地块周
围零星植些树。第二阶段,1965年至1985年,全场有育苗、造林的综合规划。规划中提出:
农防林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以上,全场森林复被率达到10%以上,主林带距离300—400米,
副林带距离800—1,200米。株行距:1964年前,株行距为1米X1米,主带9—11行,宽11—13
米,副带5—7行,宽7—9米。1965年以后,株行距为1X1.4米,1972年至1980年,株行距为
1.5米X2.8米,主带5—7行,带宽16—21米,付带3—5行,带宽10.4—16米。1981年以后,
株行距逐步加大到3.5米、4.5米、4.9米。到1985年底,全场有44个农牧生产队实现了农
田林网化。
1.植树造林树种
2.植树造林面积
二、四旁绿化
四旁绿化起于1958年春天。这一年从富锦构进200株两年生杨树,栽在总场部公路两侧,
到1985年还保留下10余棵,胸径达40—50公分,高13米左右。1960年以后,四旁绿化逐年发
展。1960年春天四旁绿化27万株。其中杨树13万株,榆树12。5万株,柳树1.5万株。杨树、
柳树绿化公路两侧,榆树绿化房前屋后。柳树苗是修路工人在黑龙江边砍的柳木杆,用业余
时间绿化了总场至绥东江沿20公里公路两侧,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1964年以后,绿化
的树种以糖槭为主,其次是茶条槭、水曲柳。
从总场通往绥东的主干公路两旁的绿化林曾4次更新。1960年栽的柳树干由于老化,虫害
重,1966年全部淘汰。1963年栽的山丁子和茶条槭,因山丁子虫害严重,1978年全部砍掉。
1964年栽的水曲柳长至2米高后,逐年被农村农民偷砍,剩下不足5%1968年一1969年第四次
栽植杨树至8队两道班子房处,全长6公里。8队以南属农村境内,植树难于保护,公路两旁再
没有植树绿化。从总场通往一、二、三、四分场公路两旁的绿化,1976年以前就全部完成。
全场61个居民点的绿化,1985年也已基本完成。
1958—1985年四旁绿化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