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牧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 畜牧生产的发展
一、养 猪
1955年建场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为了改善职工生活,1956年开始发展养猪业。当年在
总场东面的东山建了100mm的猪舍。从阿城引进脂肪型种猪一哈尔滨大白猪55头,其中母猪50
头,公猪5头。与此同时,场里还派出肖学信、王新令、徐纪昌等十余人到省香坊干校学习畜
牧兽医业务。这一年省农管厅派来了畜牧师李明善。
1957年3月建立畜牧场,杨克强任场长。猪舍扩建到2,000mm。为了加快养猪业的发展,
又从当地购卖了,一批民猪和杂种猪。从此,养猪业正式纳入农场生产建设计划。
1958年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指引下,二九○农场附近的一些集体生产
队划归农场,转来了一批畜禽。场里为了加快“五业”的发展,在一、二、三分场建立了以
养猪为重点的畜牧队。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猪舍,饲养员就把柴草垛掏个洞,当作猪窝。
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少,仔猪成活率低。尽管这样,养猪业发展还是很快的。这年年底,存栏
猪达到2,663头,其中母猪达到661头。三年中增长了4.5倍。养猪生产也逐步由粗放管理进
入到科学饲养阶段。二分场畜牧队把过去,春秋产仔改为冬夏产仔,使仔猪断乳成活每窝6头
提高到了7.8头,被合江农垦局评为“养猪先进集体”。从1959年至1961年3年自然灾害时期,
农业欠收饲料不足,从1961年夏季开始实行野营放牧。每年从5月1日以后至10月1日前为野营
放牧阶段。猪群整天在地里以青草、草根为食,结果造成肥猪放瘦、母猪流产、仔猪大批死亡,
使养猪,生产受到很大影响。1955年总结野营放牧的经验教训,停止了野营放猪,改为舍内
饲养,养猪生产开始回升。1966年四分场40队畜牧组组长熊方汉通过养猪实践,总结出科学
养猪法:“三个字五个环节”。三个字是:“吃、管、住”。五个环节是:“集中配种,常
年产仔,间隔断乳,适时转群,直线催肥”。这一科学养猪法在全场推广后,使全场养猪生
产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生产水平由原来平均窝产10头,提高到12头。双月断乳成活每窝平
均由7头提高8.5头。
1966年至1968年,二九○农场的养猪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69年3月,二九○农场改
建为黑龙省建设兵团二师八团后,团里开始重视抓养猪生产。“文化大革命”前下放到基层的
畜牧技术人员开始调回畜牧工作岗位,加强丁猪的饲养管理制度,使养猪生产开始回升。1970
年实现了一人一猪。1977年全场繁殖母猪达到2,574头,繁蕴仔猪达到48,545头。这一年是
全场养猪盈利的第三年。盈利33万元。1977年至1987年实现千头猪的点有8个。1970年至
1979年、连续10年实现一人一猪。1975年以后六次被宝泉岭农管局,黑龙江省评为“先进养
猪场”。1977年被农垦部评为“养猪先进农场”。
1977年副场长谢洪时,畜牧科副科长杭仁慧出席了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养猪工作会议。
那次会议后,青海省畜牧局,北京市畜牧局,江西养猪场、辽宁、吉林等省、市、县、农场等
单位先后来二九○农场参观学习养猪经验。这一时期是二九○农场养猪生产水平最高最旺盛的
时期。
1978年、同家调整了农副产品价格,猪价同粮食的比价不一致。省里提出了“压马增牛调
整猪的口号”,当时在二九○农场也出现了“养猪不如卖粮”、“只养肉食猪、不养商品猪”
的口号。这一时期,二九○农场的养猪生产开始下降。
1979年年底,母猪由年初的1,574头下降到724头。下降率为45.4%。1980年由连续四年
养猪盈利转为一年亏损61.8万元。占畜牧总亏损额的81.1%。
1981年总结了砍猪造成亏损的经验教训,改变了畜牧管理体制。总场成立了畜产品经销
站,实行了“经、产、销”一条龙,开始扭转了养猪生产下降的局面。1982年母猪存栏上升到
954头,上升率为33.6%。这一年养猪生产亏损下降到8.3万元。为此农场总局在《农场情况》
上报道“二九○农场实行产经销见面,养猪生产绝路逢生”。
1983、1984年,全场养猪处于平稳状态,1984年末母猪存栏数只有900头。
1985年,养猪开始下降,肥猪饲养只能达到自食有余的状态。据年末统计,母猪存栏数只
742头,上交肥猪1,122头。
二、养 马
1955年二九○团集体转业时,有105匹役马,是二九○农场建场初期的主要运输力。1957年
为了改良马匹,从勃利马场引进了重型辕马两匹。
1958年为适应农场运输需要,又从内蒙引进蒙古马200匹。这些马一部份留在康马队饲养,
一部份分到各生产队架车使役。当时,每个生产队都有3—4台马车搞短途运输,拉粮油、柴草。
有的队还用马车搞长途运输,往绥东粮库运粮。建场初期,场、队领导对马匹的饲养使役十分
重视。各生产队盖有马棚,有专职饲养员。每年按计划种植饲草——谷子。总场兽医站,分场
兽医所都设有病马房。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养马工作,马匹发展很快。1960年发展到902匹,1963
年从八五四农场引进阿尔登和苏拉车马2匹,重点改良蒙古马,使蒙古马体型增大,提高辕重能
力。1964年又从农垦部试验场引进蒙古马60匹。1966年从新疆伊犁引进170匹马。总场成立了两
个养马点。一个是四分场3队,为母马繁殖点,一个是总场畜牧队养马点,1969年农场改兵团后,
为适应战备的需要,各连队除留使役马外,其余都集中3连、12连、28连、36连等四个专业养
马连队饲养。专业养马队建立后,养马生产有所发展。1978年全场马匹达到1,075匹。这是二
九○农场养马历史上的最高阶段
1978以后,随着机械运输力的增强,各生产队的短途运输都被小型车代替。马逐渐被淘汰
处理。
1979年存栏马只有636匹,比上一年下降49.2%。1982年下降到368匹,1983年下降到342匹,
1984年下降到274匹,1985年只有160匹。
三、养 牛
1.奶牛
二九○农场饲养奶牛是从1957年开始的。当时只有4头奶牛,征总场畜牧队饲养。牛奶主
要供给年老体弱的人和病号食用。以后由于生产的发展,职工家属不断增加、生活水平逐渐提
高,要求供应牛奶的人越来越多。场里为了满足广大职工家属的需要,1963年从农垦部试验场,
红色草原先后引进黑白花奶牛30头。1970年又从察北引改短角牛16头,分到各畜牧点饲养。各
饲养点开始建奶牛舍,逐步改善了奶牛饲养条件。当时牛奶主要是为职工生活服务,每斤牛奶
售价比国家销售价低5—7分。有的队牛奶生产过剩销售不掉,就用来喂猪喂鸡、造成了亏损。
1975年至1979年,全场360头奶牛共亏损29,636元。平均每头泌乳牛每年亏损82.30元。由于
亏损,各饲养点对奶牛饲养不十分重视,每年奶牛繁殖都处于自然繁殖中。有的把奶牛放到黄
牛群里饲养,有的把低产奶牛淘汰出口了。1979年,总场建立了奶粉厂,解决了牛奶滞销问题。
鲜奶由每斤原价一角,冬春一角伍分提高到一角玖分。为奶牛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1980年总
场畜牧队,二分场15队,四分场34队先后新建和改建了单列式奶牛舍2,500平方米,饲养管理
开始实行科学化。二分场15队奶牛饲养管理好,被管局评为“奶牛先进班”。1982年奶牛饲养
点发展到6个,共计有奶牛247头,其中母牛135头。
1984年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全场408头奶牛全部由集体折价转让给个体饲养。由于打破
了大锅饭、铁饭碗,充分调动了养奶牛的积极性,1985年全场奶牛发展到597头,其中奶牛306
头。
2.黄牛
1958年二九○农场附近的河泉,康乐、高丽三个自然村屯并入农场,转来一批黄牛。
二九○农场开始饲养黄牛。当时饲养黄牛主要是用于生产队搞短途运输。1965年从内蒙古引
进蒙古牛300头,1970年又从友谊农场引进100头,分到每生产队饲养、使役。各队对黄牛的
饲养管理粗放,一年四季都在露天宿放。饲料是冬吃玉米秸、夏吃青草。当时有人编了一首
打油诗:“天当房、地当床、雨天一身水,冬天冰雪霜”。1973年农场总局外贸办打开了黄
牛出口香港的渠道,饲养黄牛引起了重视。各分场相继建立了专业饲养点。1978年二分20队、
四分场37队新建了黄牛舍2,000平方米,改变了过去露天宿营的状况。但是,由于二九○
农场境内大片荒草地被开垦,草原越来越少,没有放牧的地方,三分场28队进入三号岛放牧。
五分场50队进入施家岛放牧。其它一些养牛点只能在一些零星草地、洼塘放牧,一分场原有
黄牛700多头,由于没有放牧的地方,1982年已减少到300头。二九○农场饲养黄牛的最高年
份1978年,总头数达到1,346头。1982年下降到819头。1984年实行户养,1985年只剩312头。
3.养羊
养羊是以1963年开始的。当时因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欠收,饲料不足,猪被大批
削减。那时的二九○农场牧草丰富,适合发展草食动物。当年从新疆塔城引进纯细毛羊940只,
1963年又从河北御道口引进美丽奴细毛羊300余只,分配到各分场饲养点饲养。后来由于荒原
逐步被开垦,草源越来越少,奶牛、黄牛、羊等草食动物互相争咀。养了牛就养不了羊。1978
年二分场和三分场几个养羊点的羊一部份调给五分场,其余的全部淘汰。在24年的养羊历史
中,盈多亏少,但发展不大,一直在3,000只上下徘徊,1982年底存栏羊2,835只。1985年
下降到760只。
四、禽
1.蛋鸡
1958年从友谊农场引进莱享鸡种蛋,自己孵化育雏开始养鸡。当年发展到4,110只。1959
年总局要求养鸡业大发展,要农场搞“鸡山鸡海”。总场成立了专业孵化队和养鸡队。孵化队
用六台孵化器孵化,供各养鸡点育雏饲养。由于建场时间短、设备条件差,孵化率很低,最高
才达到60%。育雏率更低,有的养鸡点育雏成活率在10%左右,孵化10万只雏,死亡竞达8—9
万只。这一年成鸡才达到10,766只。1960年农业生产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养鸡生产下降幅度
很大。1962年成鸡年末存栏只有3,084只,1966年又下降到2,699只左右。渡过三年困难时期
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各分场又成立畜牧队,养鸡生产开始回升。1967年末鸡达到11,983
只。1970年上升到16,116只。以后一直保持在12,000只左右。1980年后养鸡年年亏损,六个
养鸡点砍掉了五个,只保留了总场畜牧队养鸡点。计划发展户养来解决全场职工吃蛋问题。结果
公养私养都没有搞起来,造成了鸡蛋供应紧张。1982年底又恢复了五个分场的养鸡点,又从宝
泉岭农场和农技校引进288鸡种蛋17,000只,1984年计划进30,000只,1985年计划进40,000
只,才使养鸡业逐步恢复发展。
1984年,蛋鸡除总场畜牧队集体饲养外,各仆场部转为个体饲养,1985年,全场养蛋鸡
8,617只。
2.肉鸡
1984年第一次引进星布洛肉鸡种2,000只,集中在总场畜牧队饲养。由于饲养人员缺泛饲
养管理经验,平均产蛋率15.0%,当年育雏31.000,只成活9.450只,成活率30.4%。
虽然第一年效果不好,但为养殖业开辟了新的路子。
3.鹅
二九○农场东部地区水草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鹅肥肝,羽绒需求情况,1985
年开始饲养鹅,并筹建了禽肉加工厂。这年春从黑龙江省双城县引入东北大鹅28,450只。由
于饲养人员缺泛经验,成活7,110只,成活率25%,年底当种鹅3,033只。
五、野生动物
1.鹿
1960年开始养鹿。从1960年至1969年总场畜牧队饲养了几只在野外捕获的野鹿。1970年
在一分场1队建立养鹿点,从横道河子购进120头。到1976年发展到397头。1977年,在五分场
48队建第二个养鹿点,从一分场1队调入仔鹿120头。全场两个养鹿点到1981年发展613头,以
后逐年开始下降,1982年减少到420头。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粗放,没有充足的贮草,公母鹿
比例不协调等。养鹿14年,11年亏损,3年盈利。1983年以后全部转为个体饲养。
2.貂
1972年蜿蜒河渔场划归二九○农场,转来貂120只,由总场畜牧队饲养。开始几年发展较
快,1975年达到1,060只。每年能产貂皮600张,每张貂皮价值70余元。但由于貂是杂食动物,
饲养条件要求高,饲养主食是动物性饲料,每天都要鱼肉。二九○农场养貂八年,淘汰了马
牛一百余头喂貂,后期由动物饲料供应不上,所剩的貉于1979年全部屠宰了。1983年畜牧队
工人贾德礼从横道河子引进种貉110只,个体饲养。饲养两年收效不大,1985年剩下40只全
部处理了,养貉从此停止。
3.狐狸、濠乐
饲养狐狸、濠乐是养貂问期开始的,狐狸和濠乐的来源一部份是蜿蜒河渔场一起转来的,一
部份是农场工人在野外捕获的。养狐狸濠乐是养貉的副产品,数量都不大,狐狸不超过10只,
濠乐最多百余只,1979年貂被砍掉、狐狸、濠乐也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