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捕鱼
第二节 捕鱼
1955年,农建二师五团1,700多名转业官兵来到这里开荒建场。当时,场里没
有专业捕鱼人员,战士们在垦荒之余用钩在江岔里钓,下水泡子里去抓,或者用树条编鱼圈,
“北大荒”,是富有盛名的“棒打獐子,瓢舀鱼”的地方。无论用那种方法,不多时就可捕
捞到许多肥美的鲜鱼,饱餐一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建设的发展,农场职工家属不断增
加,人们对鱼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人们食用的需要,1957年开始建立专业捕鱼组,
捕鱼点设在大口门,配备了三只挂船,并在大口门南边挡了一个名叫“小钱柜”的亮子,捕
捞的鲜鱼除供应场内需要外,有时还运到附近县城去卖。
1959年,黑龙江省水产养殖场(又名蜿蜒河鱼场)在二九○农场东面高台子建立,划分了
两江水面。黑龙江由上游的“吊死鬼通”至“黑通上口”。为二九○农场的渔业生产面,随
着水面的扩大,渔业组也相应扩大。在原基础上,又增加了10名工人,郭德阴任组长。在生
产上,还在绥东江沿设了一趟张网。同年,渔业组扩大为渔业队,工人增加到70多名,挂船
增加到10只,扒网2趟,张网3趟,坡网1趟,鱼亮子3处,并设了两个快钩趟子。这年秋季,
二九○农场渔业队首次去抚远县乌苏里江开辟摊地,捕捞大马哈鱼。
1960年至1961年,农场附近11个村屯划归二九○农场,人口增多,鱼的需求量也随之加
大,渔业队扩大成渔业大队,增加鱼3281人。挂船达到25只,趟网25趟,张网增加到10趟,
亮子12处,大队配有45马力机船一只,6马力嘟噜小艇2只。
成立渔业大队后的三年,是二九○农场渔业生产量兴盛时期。捕捞的鱼除供应本场职工
外,还可以向外销售一部份。
1963年,原并入农场的自然村屯退场,自然村屯的渔工是集体所有制,渔业大队人员
减少,渔业大队进行重新调整,成立大口门,四号,付业三个生产队。
1964年,渔业大队撤消,三个亮子(王麻亮子,侯家亮子,榆树通亮子),划分给一分场
和总场畜牧队经营,渔业工人47名,10趟挂网船,一趟张网。
1965年,社教运动开始,在清理阶级队伍中,有23名鱼工清除,鱼工减少到24人。渔业
队从联合加工厂划出,归三分场四队管理,挂船减到8只。
1969年,渔业队改为渔业排隶属三营24连。冬天渔业排补充12名“兵团战士”。在黑龙
江边增加站岗放哨任务。
1970年春,二师独立营(原蜿蜒河渔场)合并到八团编为第五营。从此,黑、松两江汇合
处的土地,水面统—联片,形成了—个经济整体,沿江的连队都有渔业排,捕鱼旺季,10连、
24连、36连、41连的渔船集中在45连南面的松花江水面捕捞。由团统一组织指挥。秋季去抚
远乌苏里江捕大马哈鱼。
1979年,渔业生产重点放在五分场,吴勇调任五分场副场长,专门负责渔业生产工作。
在五分场成立了农场专业捕鱼队,渔业队工人30名,10只挂船。
1982年5月,二九○农场被总局列为垦区商品鱼基地之一,投资59万元,发展二九○农场
的渔业生产。(1982年10万元,1983年15万元,1984年34万元)。1982年的渔业生产主要是以
自然捕捞为主,除专业捕鱼队外,沿江生产队也成立了专业捕鱼组。1982年捕鱼队有挂船17只,
张网2趟,鱼亮子二处,捕鱼工人60人。沿江生产队的捕鱼组有,北江(黑龙江),三分场 24
队挂船3只,鱼亮子1处,21队挂船3只。总场畜牧队挂船1只,鱼亮子1处。南江(松花江),五
分场45队挂船6只,鱼亮子1处。四分场副业队挂船4只。一分场二队挂船2只。10队挂船3只,
张网1趟,渔亮子1处。这些捕鱼组属本队领导,捕鱼作业点的安排,捕鱼指标和上交计划数由
场水产科或畜牧水产公司统一规定下达。据统计二九○农场1960年至1985年(1960年以前未有
统计资料),共捕鱼289.8万公斤。其中捕捞大马哈鱼8.4万公斤。
1985年全场有捕鱼挂船42只,鱼亮子7处,张网3趟,鱼工1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