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文
第二节 水文
二九○农场境内地势平坦,无山脉丘陵,地面高度在海拔52~63米之间(黄海基
面)。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坡降为1/84~1/万,微地形变化复杂,属黑松两江冲积平
原。北靠黑龙江,与苏联一江之隔。东临松花江,内有蜿蜒河、七星河、高力河三条较大河
流,还有南北河,小黑河等较小河流。在两江水位涨落作用下,沿两江附近的自然沟泡很多,
东半部尤甚。在未筑堤垦荒之前,两江涨水位达到56米左右高程时就形成江河,泡泽连片,
面积有200多平方公里的汪洋水面。
二九○农场境内含水丰富,透水性好,渗透系数10~120米/昼夜,含水层厚度约300米。
地下水枯水期深埋4~6米,洪水期2米左右。据实际观测初步所得数据,年水位最大变幅
1.62—2.03米。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是江河水和大气降水。地下水力坡度1/84~1/万,地
下水流速100米/昼夜,流向由西北向东南。主要河流。涝区状况如下:
黑龙江:位于场区北部,为我国与苏联界河,场区沿江长度40公里。峰期多发生在8、9
月份。1958年8月10日发生最大洪水,最高洪水位58.87米,黑龙江的洪峰涨的急,落的快,
持续期较短。
松花江:位于场区东部,场区沿江长度18.5公里。最高洪水位多出于7月底到9月初。
1960年8月31日发生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水,最高洪水位达61.02米,实测流量14,600立方米
秒。松花江的汛期持续时间很长,一般在20、30天。60年汛期长达48天,洪水涨落慢。
黑、松两江的洪水对二九○农场的危害很大,修筑两江防洪堤后,基本解除了洪水的威
胁。另一方面丰富的水源,也是发展航运灌溉和渔业的天然资源。
蜿蜒河:是松花江北岸最下游的一条支流。上游起于绥滨农场境内,途径绥滨县至二九○
农场境内入松花江,在场境内长45.2公里。它横贯东部,为一条沼泽性河流。河身弯曲,
时断时续,杂草丛生,承泄能力很小。历年黑、松两江涨水,蜿蜒河水直接顶托至申通号(一
分场二队北)。1972年洪水浸入时,下游大部分地区一片汪洋。因此蜿蜒河具有早年断流行车,
涝年横溢成灾的害河特点。1982年,蜿蜒河列入国家三江平原治理工程项目之一。1982年4
月22日至9月6日,完成了主河道开挖工程。集中了21台推土机,完成78.8万方,其中水下土
方20.8万方。并对通号下游进行了清淤疏通,完成上方2.5万方。整个河道畅通后,可满足
三年一遇流量的要求。特别是闸站建成后,可基本消除蜿蜒河洪涝灾害对全场形成的威胁。
蜿蜒河涝区:位于蜿蜒河下游,包括一分场全部,四分场和二分场一部分,五分场大部
分。东至黑龙江防洪堤,北以黑龙江与蜿蜒河分水岭为界。南部以松花江防洪堤为界,西侧
以总场至绥东公路为界。总面积61万亩,易涝面积45.08万亩,除涝面积25.8万亩。地势西
高东低呈波状起伏,泡泽甚多,河叉纵横,间有零星高地,高程在51~56米之间。治理工程已
基本完成,主要包括蜿蜒河道开挖清淤,12、13排干的开挖清淤,设计标准三年一遇。
北江涝区:位于北部,包括三分场全部,二分场和四分场的一部分。西至场界,南以黑龙江与
蜿蜒河分水岭为界,北以黑龙江为界。总面积24.7万亩,易涝面积24.3万亩,除涝面积18
万亩。区内地势平坦,西高东低,坡降在万分之一左右,地面高程在54~59米之间。治理工程
已基本完成,主要包括北江一、二排干,设计标准五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