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房屋建筑 一、居民用房
1955年8月中旬按照省委“当年建房五千平方米”的指标开始备料。为落实“能节即省,少花
钱多办事”的建场方针,成立了以姜学奎,李学恂,唐振帮(技术员)及三营主要领导等11人
的工地指挥部。18日清理基建场地,25日投入施工,11月10日因大雪盖地,气温寒冷而迫使
停工。全部工程78天(包括3天公休,7天雨休),投放工日20,511个,建房32栋,总面积达
5,157平方米3厕所8处,计69平方米。这次建房除木料从富锦县购进外,全部就地取材(割笆
条,洋草)在建筑中为抢时间,争速度,每天工作达十二、三个小时,十月份以后气温下降到
零下,泥浆常挂冰碴但战士们仍然坚持施工,手冻僵了,烤一烤搓一搓再干,天冷冻得和不
开泥,就用做饭的大锅,底下烤火,锅里和泥,硬是超额完成了当年的任务,解决当时居住
困难。
1956年,由原来参加盖房的三个连的人组成基建工地,刘振国为工地主任,负责场部地
区和一分场的土坯房屋建筑,同年二、三分场也同样修建土房。全年共建住房36栋,总面积
5,600平方米。
1958年,四川转业官兵八百多人和三百多名家属来场,住房紧张。总场党委决定从总场
基建队和一二三分场抽调基建工人突击建房,扩建四分场(土木结构)当年盖住房71栋,面积
达11,722平方米。
1959年,基本结束突击盖房。全场各单位根据总场统一规划盖房。除总场基建队外,各
分场成立了专业基建班,农闲时节生产队也可自行盖房。
1960—1965年,居民用房建筑开始减少,最低年建筑面积1,290平方米。1964年以后,
和“文革”十年间,由于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场,人口逐年增加,居民用房面积逐步增大。
最多年份1976年达20,129平方米,最低年份1974年8,100平方米。1978年以后城市知识青
年大批返城,居民用房建筑面积又开逐年减少。1983年二九○农场建筑了第一栋居民二层楼
房面积540平方米。1985年农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办家庭农场,居民用房改变了建场三十
年来农场建筑,私人住房交房费的制度。二九○农场1984年12月4日(81)号文件规定:“总
场级领导干部,已退休的建国前参加工作的十八级以上的老干部,以及工程师以上的人员,
或相当于工程师级的科技人员居住的房屋仍按原来房租标准交纳,维修费自理,产权归
公”。其余职工住房一律给予优惠作价卖给职工个人,购买后产权归己。子女有继承权。
付清款后,由场发给房产证书。变卖房款根据金额大小分十年偿还。一次性还清给予优
惠,500元以内当年还清优惠10%,500元以上当年还清优惠20%从一九八五年起职工住房
实行自建公助和自费建的办法。场里规定海产建筑面积不得超过50平方米。每平方米补助
30元。这一年自建公助10户,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
二、公用建筑
1956年红星农场工程队来场承包房建工程,建材从富锦县购买,盖起1,000平方米的
修理车间和586平方米的三层面粉楼。这一年自建土坯宿舍(兼办公室)272平方米3商店300
平方米;食堂250平方米。医院300平方米。1957年续建医院800平方米。
1958年,总场基建队在总场部建富锦县农业大学校址1,000平方米,小饭馆400平方米。
1959年,由技术员唐振帮设计,基建队施工,建起2,750平方米的俱乐部。同年还建一
栋350平方米的招待所。
1960年以后,随着农场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场的公共用房逐年增加,教学大楼,面粉
加工厂这样一些大的建筑都是自己设计施工的,在这二十五年间,总场地区建筑公用楼房
7栋,最高的面粉加工厂五层,最大建筑面积教学楼四层,面积达4,860平方米。
二九○农场建场三十年,房建总面积436,923万平方米,其中:农用建筑40,379万平
方米;工业建筑37,707万平方米;畜牧建筑68,768万平方米,学校建筑29,273万平方
米3卫生建筑7,578万平方米。
二九○农场总场地区公用建筑
00001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