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交通 通讯第一节 交通 一、机构沿革
1955年成立汽车排,有货运汽车5台,三轮摩托车l台,归机务科管理。科长袁玉璞。
1957年汽车排改为汽车队,队长周斌生,党支部书记任盛兴。
1959年开始发展水上运输,有机船两艘,建立船队,归汽车队管理。
1969年3月,农场改为兵团编制,汽车队改为运输连,归团后勤处装备股管理。原各分
场的汽车除留1台战备车外,其余全部集中调入运输连统一管理使用。
1977年4月,兵团撤消,恢复农场体制,运输连改为汽车队归机务科管理,科长王立柱。
1977年,农场成立工交科,汽车队归工交科管理,科长孙伟。
1978年成立交通科,科长张德友,车辆管理助理员朱忠德。
1979年交通科兼管联合加工厂,科长郭义生,工作人员5名。
1980年交通、电力合并为交通电力科,科长李以福,副科长焦宗文(主管电力)工作人员
5名。
1984年成立运输公司,科长李以福兼经理和党支部书记,黄传义任副经理。
1985年交通科和运输公司分开,科长李以福,工作人员3名。运输公司第一副经理石增
甲,刑经理黄传义,副经理张茂远兼公司党支部书记。
二、汽车队的建设与发展
1955年,农建二师五团运输队只有42台骡马大车。组建农场时,师部分给5台汽车和一
辆三轮摩托。5台汽车有两台载重量为7.5吨的斯克达型(捷克产),一台载重量为5吨的介姆
西牵引(美国产),一台载重量为5吨的万国,一台美式中吉普。为了便于管理,5台汽车集中
在一起组成汽车排。1958年,为适应农场建设,省农管厅拨给6台汽车,3台依发型(东德产);
3台D—350型(匈牙利产)。当时农场已开始建场后的第一次作物种植,为适应生产,原部队的
马车分给各分场,总场只留用11台汽车。1957年成立汽车队,为解决技术力量,1956年7月
份,从绥滨县招聘了9名工人,其中有驾驶证的 2名。技术力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充实,有
驾驶证11名,每台车配备了学员。汽车队增设了会计,保管员。汽车队人员发展到39名。1956
年汽车队又调进汽车3台。1958年后,成都军区转业官兵和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来术力量,
场技术力量进一步充实。1963年,先后从勤得利、集贤等外场调进部分技使汽车队有了很大
发展。当时,农场汽车队有载重汽车50台,油槽车5台,救护车1台,工程车1台,小客车2台,
职工113名。
1963年以后,随着农场规模的逐年扩大,人员逐年增多,汽车队的建设。
1957年汽车排改为汽车队,队长周斌生,党支部书记任盛兴。
1959年开始发展水上运输,有机船两艘,建立船队,归汽车队管理。
1969年3月,农场改为兵团编制,汽车队改为运输连,归团后勤处装备股管理。原各分
场的汽车除留1台战备车外,其余全部集中调入运输连统一管理使用。
1977年4月,兵团撤消,恢复农场体制,运输连改为汽车队归机务科管理,科长王立柱。
1977年,农场成立工交科,汽车队归工交科管理,科长孙伟。
1978年成立交通科,科长张德友,车辆管理助理员朱忠德。
1979年交通科兼管联合加工厂,科长郭义生,工作人员5名。
1980年交通、电力合并为交通电力科,科长李以福,副科长焦宗文(主管电力)工作人员
5名。
1984年成立运输公司,科长李以福兼经理和党支部书记,黄传义任副经理。
1985年交通科和运输公司分开,科长李以福,工作人员3名。运输公司第一副经理石增
甲,刑经理黄传义,副经理张茂远兼公司党支部书记。
二、汽车队的建设与发展
1955年,农建二师五团运输队只有42台骡马大车。组建农场时,师部分给5台汽车和一辆
三轮摩托。5台汽车有两台载重量为7.5吨的斯克达型(捷克产),一台载重量为5吨的介姆西
牵引(美国产),一台载重量为5吨的万国,一台美式中吉普。为了便于管理,5台汽车集中在
一起组成汽车排。1958年,为适应农场建设,省农管厅拨给6台汽车,3台依发型(东德产);
3台D—350型(匈牙利产)。当时农场已开始建场后的第一次作物种植,为适应生产,原部队的
马车分给各分场,总场只留用11台汽车。1957年成立汽车队,为解决技术力量,1956年7月份,
从绥滨县招聘了9名工人,其中有驾驶证的 2名。技术力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充实,有驾驶
证11名,每台车配备了学员。汽车队增设了会计,保管员。汽车队人员发展到39名。1956年汽
车队又调进汽车3台。1958年后,成都军区转业官兵和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来术力量,场,技
术力量进一步充实。1963年,先后从勤得利、集贤等外场调进部分技使汽车队有了很大发展。
当时,农场汽车队有载重汽车50台,油槽车5台,救护车1台,工程车1台,小客车2台,职工
113名。
1963年以后,随着农场规模的逐年扩大,人员逐年增多,汽车队的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
发展,到1985年底全场有各种汽车113台。其中载重汽车87台,客车7台,生产指挥车19台。
在汽车队建设发展的同时,汽车修理规模也不断扩大和发展。1958年只有一个修理组,5名
修理工,1963年增加到7名。1974年调入板金工、车工、修理工4名。当时能做到汽车大修不
出队,故障排除不过夜,二保车辆当天完。1968年修理组扩大为修理排,1974年发展为修理
车间,设有车间主任和技术员。修理车间下设7个组,有修理发动机组、底盘组、锻工组、
木工组、电工组、板金组、补胎组,有修理工人25名,车间设有发动机1台、磨合机1台、室
内游动吊车1台、大台钻1台、六尺皮带床1台、牛头刨床1台、自刹车磨光机1台,自制电动
轮胎罗丝搬1个、弹簧锤1台、充电机1台。修理车间在完成本队修理任务的同时,还承受场
外部分修理工作。
1964年秋建了一栋2,800平方米汽车暖库,安装了15吨气压锅炉。1973年新建700平方
米的修理车间和600平方米客车库,暖汽锅炉换成2吨单位的气压锅炉。
三、公路建设
二九○农场建场时,境内有日伪时期修建的三条宽6米的土路(南北2条,沿黑龙江东西1
条)。由于长年失修路面杂草丛生。
1956年雇绥东乡民工修建河朱村至总场部土路3公里,1957年4月,修建绥东乡至总场
部的公路干线21公里,修建时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路基不实,质量较差,1958年春季开化
后路基翻浆,汽车不能行驶,为了保证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场长王强亲自带领工人进
行抢修,才保证了这条干线畅通。
1959年成立修路大队,基建科长李学询兼任大队长,工人270名,成立两个队,配备有
队长,党支部书记和施工员,冬天修水利,夏天修路。1963年,二九○农场开始按国家公路
建筑标准修沙石路面公路,每公里投资1.8万元,当年完成3公里。
1964年,修路大队采用分工包干的办法,一队挖沙装车,二队卸砂修整路面。当年全
部完成路面铺砂,并在公路上设建木桥3座,涵洞2个,从此二九○农场才有了国家三级标准
的公路。公路完工后随即安设道班点7处,配备养路工25名。使这条21公里主干公路,风雨
畅通无阻,保证了农场产品运出和农场所需要的物质运进。
主干公路完工后,即着手修筑通往各分场的砂石公路,到1982年213公里公路全部铺上
砂石。
(一)、总场通往各分场公路57公里。
总场至一分场16公里。
总场至二分场7公里。
总场至三分场7公里。
总场至四分场8公里。
总场至五分场19公里。
(二)、各分场通往各生产队公路156公里。
一分场至各生产队36公里。
二分场至各生产队22公里。
三分场至各生产队28公里。
四分场至各生产队30公里。
五分场至各生产队40公里。
1981年场投资8万元,在总场部修建东西、南北两条宽12米,总长4公里的沥青路。
1984年1985年两年连续遭受洪灾,公路被淹80公里,其中被洪水毁坏路面20公里水过之
后,场里组织人力进行了抢修,迅速恢复了交通,保证受灾单位进出物资运输。
四、货运、客运、船运
(一)、货 运
建场初期货运是以骡马胶轮大车,汽车运输全场的生产物资和职工生活用品。货物多数
从福利屯火车站或佳木斯港务局运进。汽车货运重点是商品粮上交。小麦运到绥东江沿装船
运出,大豆冬运,用汽车运到福利屯粮库。二九○农场地处松花江北岸。冬季松花江结冻后,
利用冰道横越松花江去富锦,福利屯、双鸭山、佳木斯、北至小兴安岭、嘉荫县等。每年12
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是繁忙运输时节。但是,冬雪较大,公路经常堵塞无法通车。1956年
冬,积雪深达80公分,大雪挡路。司机和助手们边挖边推边开车。在运输过程中,司机和
助手们保持了解放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饿了啃口冻馒头,渴了吃把雪,困了用雪擦把脸。
1969年以前,农场进出物资转运经绥东江沿,福利屯火车站和佳木斯港务局。汽车主要
跑绥东和福利屯。夏天跑绥东江沿,冬天江上通车后跑福利屯上交粮和接运生产生活物资。
二九○农场至佳木斯主要是航运。有急需运的物资汽车才直接跑佳木斯。1969年兵团成立后,
物资、产品的进出归二师管理,汽车货运主要跑鹤岗,南线跑到绥东接送航运物资和上交
的粮食。运输量大,路程远。据1985年统计,二九○农场有各种载重汽车87台,货运量总车
吨位438吨,车吨年产量705万吨公里。
1984年农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办家庭农场,工副业单位开始发展个体经济,这一年,
车队有两名职工买车,搞个体运输户。1985年个体运输户增加到10户(不包括个体客运户)。
1980—1985年货运车辆,产量统计表 单位:吨、公里
(二)、客 运
1956年夏,汽车队开始办客运工作。当时,用一台中吉普代用客车,往返于总场至绥东
江沿,只限于接送本场的职工。1957年冬客车发票拉客,后因不符合经济手续及安全,停止
客运。1963年大批新车进场,用一台解放货车代客。没有专职售票员。冬季封江后行驶终点
富锦县,夏季行驶绥东码头。
1964年,用一台解放牌货车改装一台大客,坐席39个,这是二九○农场第一台大客车。
从此方便了旅客和办事人员。
1969,兵团组建,客运路线也随着改变。客车起运于八团,终点鹤岗市。这一客运路线
大大方便了师团来往办事人员以及旅客的来往。从八团到终点鹤岗市,经过21个站点。全程
201公里。
1969年由于生产建设的发展和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八团总人口增加到32,130人,
职工总数达到14,044人。由于人口的增加,外出办事的人员和探亲访友的旅客也逐渐增多,
汽车队又用1台解放牌货车改装成客车。客运由原来的两天发一次改为每天发车,解决了外
出难的问题。1977年又第二次改装一台解放牌大客车,这样既解决场内会议用车,又解决客
车换修工作,不误班次,增加收入,据统计,3台客车每年收入占全队30%
1979年用一台南京牌货车改装成25座位的中客,开始场内客运工作,主要用于总场至四、
五分场(总场至三分场有绥滨县的过道客车,总场至二分场有总场通往鹤岗的客车)的客运,
1984年新进龙江680型客车2台,改装客车开始更新。
1985年1月三分场汽车驾驶员潘成武和范世滨两人合买1台江城牌大客车,成为二九○农
场第一个个体客车。运输路线由二九○至鹤岗市,当天返回。从这一年起,二九○农场长途
客车每天往返2个班次。解决了车少人多的问题,1985年汽车队成立了客运站,张其跃任站长,
工人14名,建立了70平方米的候车室,开设了小饭馆和小旅店,,方便了边远生产队的旅客,
这年客运量达到3,7万人次,全年创利润66,786元。
(三)、船 运
二九○农场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之间,水运条件好,每年船运期有7个月(从5月至11月
上旬)。
1959年开始筹办水上运输。当年在萝北名山公社的援助下制造木壳机船一艘,安装54马
力坐机两台,这艘船编为2901号船,配备船员9名,汽车队副队长杨永忠负责水上运输工作,
秋天投入水运,航行在黑龙江嘉荫县黑河一带,为场伐木队拖运木排,1号船造成后,又按1号
船型自己制造木壳机船一艘,安装54马力坐机2台,编为2902号船,配备船员9名,这一年成立
船队,队长杨永忠,党支部书记宋成才,船员18名。这两艘船每年可拖运原木7,000立方米。
1960年自制木驳船2只,载重量为150吨。同年在同江县水产公司购买铁壳机船一艘,安装
有150马力发动机两台,编为2903号船。船队船员增加到35名。这五艘船每年可运货3.7万吨。
1971年自制木驳船报废。
1977年由胡承镐设计并指导施工,农场自己制造一级油驳一艘,载重量400吨配有30KV发
电机组,安装有卸油设备,电灶和电动起锚。编为绥农驳4204号。1978年又由胡承镐设计指导
施工自制三级油驳一艘,载重量400吨,配有30KV发电机组,安装卸油设备,电灶和电动起锚,
编为绥农驳4205号,1979年胡承镐第三次设计指导施工制造机船一艘,安装12V135型座机两台,
功率480马力。
二九○农场生产上,生活上需用的大宗物资,如:肥料、油料、煤和原木等都是船运。据
统计,每年可运柴油、汽油四千多吨,其它物资四万多吨。
1983~1985年船运情况
五、交通事故
1961年12月,总场汽车队驾驶员齐春祥,驾七吨半大型载重货车去绥东粮库交大豆,大
城屯小学教师郭XX私自下车被右后轮压死。
1963年,总场汽车队驾驶员王明福,驾驶解放22号车去绥东运化肥,因客货混载,行驶9
队北红卫桥南300米处,过一涵洞车未行正,右前轮压沟颠起,方向失灵,车翻进水沟里,将
女青年郑XX压死。
1964年8月,总场汽车队驾驶员何福金,驾驶解放54号车,拉三分场麦收检查组,行至分
场办公室前,一九岁男孩横过公路被压死。
1966年8月,三分场驾驶员于俊海夜班车,驾驶解放31号行驶至总场正街十字路口,14队
职工朱X X抢过横道,被汽车压死。
1968年,三分场汽车队分队长徐云新去绥东拉长方木料。超长,车上乘坐2人,上坝时,
因前轮方向失效而翻车,死、伤各1人。
1969年,总场汽车驾驶员宋广珍,驾驶解放牌汽车代挂行至鹤岗大陆铁路交叉口处,被火
车将拖车撞坏,前车牵引钩与架损坏。
1970年,总场汽车队驾驶员郭福山,驾驶解放货车去鹤岗,行至嘟噜河村时,一男孩横
过马路被压死。
1970年,一分场驾驶员李才元,驾驶解放油槽车行至萝北县内食品商店处,萝北县木材厂
一男职工横过公路被压死。
1971年总场汽车队驾驶员李玉清,驾驶解放牌大货车在萝北县河北庄处公路上压死一女孩。
1975年,二分场驾驶员张卫,驾解放21号车去绥东送粮,行至大城屯公路,将横过马路一
男孩压死。
1975年3月,总场汽车队驾驶员任长合,驾驶解放45号车,山富锦返回总场,在绥滨县吉
常公社附近,一马车受惊,驭手被压死。
1981年,三分场驾驶员鲁继民,驾驶解放货车去鹤岗,在名山一队处刮翻马车,压死一
人,碰伤三人。
1982年1月,一分场驾驶员戴帮强,驾驶解放牌7号车在江滨农场前公路上将一男青年压
死。
1983年1月13日三分场陆守利,驾驶解放货车由佳市返场途中行至莲江口农场,超越自
行车,将莲江口农场一名工人挂伤,左小腿骨折。经济损失4,030.11元。
1983年10月30日,总场车队司机曹叶利,驾驶解放自卸车去江岸拉煤,行至绥东因判断
失误,超越左转弯的自行车(带小孩)撞死三周岁的女孩,曹叶利被判刑2年,经济损失1,600
余元。
1983年11月30日总场砖瓦厂铁牛55碰伤谢连法的家属,经济损失6,583.54元。
1984年1月7日,49队司机高吉军,驾驶铁牛55胶轮车返场,行至大城屯南碰伤长发屯潘
重林,经济损失3,598.00元。
1984年2月20日,总场车队谢吉国驾驶解放半挂,由福利拉电柱行至连生屯东,囚车下
沟,电柱前移,将谢本人挤死,经济损失2,700余元。
1984年7月12日总场砖瓦厂王士田,驾驶上海30胶轮车,往总场教学楼运砖,在公路上
调头时,将蔡北林碰伤,经济损失629.61元。
1934年10月15日,二分场车队陈林,驾驶解放带挂给唐传龙送甜菜在向阳农场一队弯道
处,唐下车拣旧胎被压死,司机判刑2年,经济损失2,700余元。
1958年2月5日,总场车队杨必清驾驶解放货车由管局返场,行至萝北水泥厂会车时将名
山农场砖瓦厂工人碰伤,住院2个月发生病变死亡,经济损失5,600余元。
1985年2月17日,五分场车队刘吉功,驾驶解放货车,在47队西超越30队铁牛时,将47队
工人阎和山碰伤,经济损失2,100元。
1985年4月14日,个体运输户王建去管局送大豆行至向阳农场一队弯道处,因车速快,
下沟撞树,经济损失2,500余元。
1985年7月16日,总场车队付国忠去哈市拉货,返场途中行至通河县,碰伤4岁小孩,经
济损失1,800余元。
1985年3月5日,总场车队刘以民,驾驶解放油槽车,去南江拉油行至绥东南小桥,碰伤
2名小孩,其中4岁男孩因伤过重,抢救无效死亡,经济损失5,600余元。
1985年9月9日下午2点,总场车队宋广兴,驾驶中客行至红卫桥因直拉杆脱落侧翻进沟,
重伤2人,轻伤11人,经济损失3,600余元。
1985年11月6日,52队唐成权驾驶铁牛53,晚间无灯行驶,在四分场碰伤骑自行车的2名
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