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通讯
第二节 通讯
1955年建场时有一个通讯班7人,归总务科管理。
1969年通讯班和警卫班合并,成立警通排,归团司令部作训股管理。
1970年成立通讯股,股长蔡明镜。通讯股设警卫、外线和内勤3个班,共三十余人。
1972年通讯、装备、作训合并为作训股,刘建坤负责通讯,王同国负责装备,蔡明镜负
责作训。
1977年通讯电力合并,改通讯电力科,科长刘建坤。
1978年通讯电力分开,成立通讯科,科长李玉勤。成立外线、话务和内线3个班,全科
18人。
1984年通讯科改为通讯站,站长王合顺,技术员滕军国。全场有外线工17名,话务员21
名,载波员8名。配备汽车1台,三轮摩托车1台,总场与五个分场开设载波线路。
1985年农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办家庭农场,各分场电话班归通讯站统一领导,增加全
场广播线维修工作。实行电话收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改革后对人员进行了精减,取消
了各分场载波员,话务员由原来的21名减到15名。载波员由原来的8名减到3名,外线工由
原来的17名增加到21名,广播外线维修工1名。
二、电 话
1955年建场时,话务设备比较简单,只有一台20门交换机和一台5门交换机。20门交换
机在团部,5门交换机在工地。当时只有一条从工地到团部的电话线路,1956年团部搬进新
场区,总机室设在一栋简易的家属房内,担负着16部电话机的通话汪务。这年的冬天,20门
换成50门,并配备了一名专职活务员。随着农场生产建设的发展,电话用户增加到37个,原
50门磁石交换机已经不够用了。1963年又增加了一台50门磁石交换机,这时两台总机共100
门。1970年总场总机室设备开始更新,原有的两台50门磁石总机换成100门台式磁石总机。
1976年又将两台台式总机换成200门复式供电式总机,1974年开通了团部至师部的三路载波
线路和团部至三分场的单路载波线路。1976年底开通了团部至五个分场的五路载波线路,提
高了内外通话效率和通话告急,保证了屯垦戍边的通讯联络。1979年开通了总场至宝泉岭管
局的传真电报。1985年收发传真电报达到1,000多份,及时准确地传递了文件、指示、通知,
在农场政治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场以后,由于总场总机室的不断更新和扩大,1960年以后,五个分场都建立了总机室。
除四分场是100门磁石总机外,其余一、二、三、五分场都是50门磁石总机。1985年全场电话
单机发展到296部,用户266户。是建场初期的20多倍。通讯人员由建场时的7人增加到48人
(包括各分场的通讯人员),是建场初期的四倍,有话务员、载波员、传真员、线务员、分工
明确,建立了各种工作责任制,农场通讯工作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
通讯线路的建设,也是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1955年,工地指挥部驻在河泉
屯时,通讯战士们用柞树杆,在草地泥里支起一条通往绥东镇大本营20余公里的简易线路,
1956年,他们又自己动手将这条线路改建为单线对地的正式路线。这一年,他们在人手少,
任务重的情况下,还架通了通往一、二、三、分场的临时线路。生产发展到哪里,他们就把
线路架设到哪里。1957年,佳木斯工程队将总场部通往绥东镇的主要通讯线改建为双线线路。
1955年建场至1963年,场内通讯线路架设都是架在小树杆和挂在树枝上的,通讯质量不
好,尤其是阴雨天,干扰大,音量弱。1964年开始换成白木杆。1965年通往五个分场和大部
分生产队的线路改建为白木杆双线正式线路。1972年总场至二、三、四、五分场线路的白木
杆全部换成油杆线路,提高了线路建设质量。1981年,架设了总场部通往一分场的水泥杆加
挂铝线的线路,这条线路是全垦区第一条农场至分场的水泥杆挂铝线的载波线路。
1984年改建了三分场至22队、28队,总场至绥东镇线路31.5公里,计 57线对公里。投
资施工费18,473元。8月份五分场东部生产队遭受洪灾,有四个生产队的线路被冲坏,通讯
架设人员冒着风雪严寒,在12月底架设了3个生产队的临时线路。
1985年又改建了通往31队、39队、30队,4队、48队、50队、51队,52队8个生产队的
线路,449杆公里,计88.05线对公里。完成全年计划的112%
1985年全场有通讯线路287杆公里,计622线对公里,油杆、水泥杆占总杆数的40%。
总线路是建场初期的10倍,总线对是建场初期的28倍。
三、电 报
建场初期,农场对外通信联系依靠地方邮电部门进行,但由于当时地方邮电条件差,对
外基本上打不通电话,所以经中央邮电部批准于1957年设立电台,功率为50瓦。没有报务员,
只通无线电话,直接与哈尔滨省农垦厅联系。
1958年7月,成都部队转业来场的陈元坤任报务员,由通话改为通报,直接与佳木斯合
江农垦局设置的电台通报,1959年撤销电台。
1960年11月又恢复使用电台,周永录任报务员,功率为15瓦无线电台,直接与佳木斯
邮电局通报。1964年5月又改为与东北农垦总局机关电台通报。
在当时有线电话没有保证的情况下,电台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场与上级领导机关联系。
此外,从1960年至1964年,还承担给场机关和职工发往全国各地的电报业务,方便了领导
机关和职工的需要。因当时电台直接与佳木斯邮局通报,速度很快,当时发往北京的普通
电报四个小时就能到达,加急电报就更快。例如1961年3月,场修配厂暖气锅炉爆炸的恶性
事故,报务员用电台发出了多封求援电报,其中发往北京中央农垦部的加急电报,两个小时
就到达,第二天农垦部急救药品就用飞机空运佳木斯。
1965年,农垦通信情况逐步好转,与佳木斯的长途电话基本上有了保证,同时,农场
的邮电所开通了有线电报,根据中央关于只要有线能通,就不能使用无线电台的规定,于
1965年秋天撤消了电台,器材和人员全部移交给地方邮局。1965年至1985年农场公用电报
和职工民用电报由场邮电所办理。
农场至县收接电报都用电话传递,速度较慢,紧急电报不能按时送达。